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安倍借选举难翻身

2014年11月18日 09: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美媒: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安倍借选举难翻身
图为日本街头安倍的竞选海报。他曾在竞选时指出,要重振日本经济。

  中新网11月18日电 美国《华尔街日报》18日发表文章称,本月17日公布的2014年夏季日本经济出现萎缩的消息几乎令所有预测机构大感意外。这一萎缩导致日本经济四年来第三次陷入衰退。随着该数据所产生的影响逐步显现,可能从一些方面重塑有关日本经济的讨论。

  文章称,日本可能会迅速调整财政政策,从实施紧缩措施转为实施刺激措施。如果说在17日之前还有人怀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否真的会推迟定于2015年实施的上调消费税的计划的话,那么上述糟糕的经济数据已经打消了这种不确定性。但这只是一个开端而已。

  除了单纯取消实施抑制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一些政界人士可能会大力督促政府实施更多财政刺激措施,通过大规模的新支出和减税来实现。安倍晋三的经济顾问本田悦朗17日接受采访时称,绝对有必要采取对策。本田悦朗希望实施3万亿日元的收入纾困措施。

  文章还称,令人震惊的第三季度数据还令这一问题变得充满不确定性,即日本(甚至是在中长期内)如何降低规模庞大的主权债务。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日本2015年加税的计划越来越变得岌岌可危,日本财务省支持加税的人士一直在游说说要落实某种财政纪律框架——这或许是要财务省做出硬性保证,即无论如何都要确保被推迟后的加税措施将在2017年生效。

  但是不仅政界人士们不会再轻易承诺未来会进一步调高消费税,而且日本也很难实现在2020年前(或者甚至是2020年后几年)平衡预算(不包括利息)的计划。那仍会推出更多货币刺激政策吗?

  仅仅就在两周多前,日本央行意外推出了新一轮注资行动震动了全球市场,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当时坚称他这样做是在采取预防措施,以防出现他认为的全球油价下跌导致的通胀预期可能很快下降的局面。但是正如本田悦朗所说,现在他很容易受到外界抨击,说他的行动没有跟上形势。

  文章指出,按照黑田东彦2015年实现2%通胀目标的模型,他必须能够将日本的经济增速推高至潜在增速以上。预计日本的潜在经济年增速为0.5%左右。以该速度计算,日本工厂将以高于常规产能的速度运行,失业率将会下降,这种状况将会推高工资和物价。

  但经济萎缩意味着产出缺口再次扩大,因而黑田东彦一直试图摆脱的通货紧缩的老问题再次加剧。按照日本央行自己的模型,这可能需要央行注入更多流动性。人们对安倍和黑田东彦的信心正被侵蚀。

  文章称,两年前,安倍承诺结束通货紧缩以及日本长期以来的经济下滑,因而在大选中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他首先采取的重大举措之一是让黑田东彦掌管日本央行,从而用一个承诺大量印钱的行长取代了一个较为谨慎的行长。市场和选民欢呼雀跃,希望这两个人了解经济的症结所在并有能力修复它。

  日本7至9月经济意外萎缩令人们对这一信念日益增大的质疑进一步升温。不到两周前,黑田东彦在讲话中称,作为一种趋势,日本经济继续温和复苏。如今看起来他的评估似乎并不准确,经济比他估计的要疲弱得多。

  文章指出,对此,人们也日益怀疑进一步的货币刺激是否真的能有效提振日本经济,以及由此直接带来的结果:日元走低是否弊大于利,如果日元走低推高进口价格的幅度比工资和利润增幅要大的话,至少对一些家庭和企业来说是如此。

  此外,围绕黑田东彦和安倍晋三有多大权力寻求实施更有力行动(即便他们认定此类行动能凑效)的不确定性不断蔓延。黑田东彦上一次的大规模刺激性扩张措施以5票赞成4票反对勉强在央行政策委员会获得通过,凸显出即便是在日本央行内部也对采取更多行动是否明智产生了怀疑。

  文章最后指出,安倍可能最早18日公布推迟增税,并且将解散众议院并于12月14日举行选举,以期为他的安倍经济学计划赢得新的支持。但糟糕的数据令反对派敢于攻击安倍晋三的执政记录,预计他所在的执政党将失去席位。若果真如此,选举结束后他的力量可能被削弱,无论他可能有什么促增长的想法,都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编辑:吴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