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狮城送别李光耀 终其一生打造“成功新加坡”

2015年03月29日 00: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3月28日,新加坡军人在前总理李光耀的灵柩前致敬。李光耀的灵柩于3月25日至28日停放在新加坡国会大厦,供民众瞻仰。截至28日上午,已有33万人到国会大厦向李光耀致敬。 中新社发 李洋 摄  


 

    当地时间2015年3月27日,新加坡,民众点燃蜡烛放在李光耀的肖像旁,以表哀思。  


视频:新加坡:民众国会大厦瞻仰 哀悼李光耀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3月29日电 2015年3月29日,新加坡将在多位国际政要的见证下,举行国葬,送别建国总理李光耀。这位老人,会给后世留下什么?

  “我已告诉内阁,我死后,拆了它。” 2011年,李光耀曾说,政府无须保留他位于欧思礼路38号的老房子。

  自20世纪40年代起,李光耀一家就住在欧思礼路38号。在这里,李光耀曾和人民行动党的创始党员共商新加坡的独立大业;新加坡独立后,这里举行的大大小小的会议也影响甚至决定着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

  今年3月23日凌晨,91岁的李光耀因病逝世。欧思礼路38号无论拆除与否,曾经的政治意义都已消失,随着他的离去变成一个纪念地点。

  其实,从2011年李光耀宣布彻底引退后,这种变化就已经开始。他曾表示,他的辞职是“正确之举,让现任总理及其团队拥有适当空间,能够告别过去”,这亦是李光耀本人为自己的时代划上的句号。

  但他的遗产却很可能在未来多年继续影响着狮城。就像李光耀之子、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说的那样——“对许多新加坡人乃至其他许多人士来说,他就是新加坡。”

  《纽约时报》也形容,新加坡折射着李光耀的特点:高效、廉洁、不感情用事,并富有创造性、前瞻性和务实精神。

  李光耀主政期间,新加坡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变为亚洲一个最重要的工业化国家。从1960年到1980年20年间,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了15番。新加坡变成了一座井井有条的大都市,吸引着邻国精英阶层的财富,成为了东南亚的金融中心。

  “我们没有意识形态,”李光耀2007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而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新加坡的意识形态。“它有效吗?如果它有效,那我们试试。如果效果不错,那我们就继续。如果没效果,那就扔掉它,试下别的东西。”

  李光耀逝世后,“新加坡模式”还会持续下去吗?近年来,新加坡已经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收入和社会不平等日益加剧;某些社会阶层不断施加压力,要求提高政治制度多元化程度等等。

  “新加坡现在处于转折点,”前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说。“我认为,新加坡的年轻人认可新加坡的力量,也认可新加坡政府带来的稳定,但他们还希望发出更多声音。因此,你得为他们创造对社会议题、政治议题和经济议题发表意见的机会。”

  对此,新加坡政府正在修改李光耀所倡导的自力更生式资本主义,承诺将提高再分配力度,并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投入。今年新加坡政府的最新预算案引入了一些新的社会转移支付措施,比如,提出了让中低收入家庭更多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计划。

  而现任总理李显龙是一位非常能干、受到普遍尊重的领导人,作为社交媒体的积极用户,李显龙具有一种集思广益的风格,经常试图与公众展开对话。

  3月29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将迎来建国总理李光耀的灵柩;也是在这里,新加坡将为这位创造现代新加坡的人物举行国葬,送别这位为狮城打上鲜明烙印的领导人。

  自李光耀逝世当天迄今,已有数十万人排队轮候进入新加坡国会大厦瞻仰他的灵柩,民众在国会大厦外排队等候的时间一度增加至超过10小时以上。

  “我们亏欠他很多,”一名新加坡居民列举了自己对李光耀心怀感激的原因:“我的生活、住房、家庭、良好的环境、出色的交通和医疗保健。”

  “他的成就是真真切切的,也可以说是棱角分明的。就像一位校长一样,他打造了一种文化,他只能寄望这一文化可以在他离世之后延续下去。”英国《金融时报》说。

  “我把我的生命,如此多的时间,用来建设这个国家。除此之外,我不需要再做任何事。到了最后,我得到了什么?一个成功的新加坡。我又付出了什么?我的一生。”李显龙用李光耀晚年所讲的这句话,表示父亲“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新加坡”。

  而欧思礼路38号住所,即便在未来遵照李光耀的遗愿拆除,也定不会磨灭掉他为新加坡的所作的贡献,他的特性,已深植于新加坡社会中。(完)

【编辑:王永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