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光耀的最后时光:不改果敢决断风格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4月03日 15:47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最后的时光

  在他晚年的时光里,他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坚硬了,他说,“我所做的一切

  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基于高尚的目的。”

  “由始至终,李先生最关心的……”李显龙哽咽住了,63岁的他看起来比往常疲惫,头发泛着银灰色,眼袋明显,颧骨突出,和他父亲一样清瘦。

  “……就是新加坡的存亡。”停顿了十秒之久,他才说完这一句。

  2015年3月23日早上八点,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通过电视直播宣布,建国总理李光耀于当天凌晨3时18分逝世,享年91岁。

  这天,这座花园城市下起了一阵小雨。总统府、国会大厦的门口设立了吊唁板,许多新加坡人自发聚集过来,放下小卡片或献上一束花。

  39岁的律师莎伦是早上第一个到达总统府外的吊唁者,带着她5岁的儿子赖安。下午5点半,总统府外收到了11000张卡片,国会大厦外收到了1350张,鲜花早已堆满,一束挨着一束,摆放整齐。

  再过五个月,就是新加坡独立50周年了,但李光耀没能等到那一天。

  他的一生横跨了近一个世纪,新加坡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小国,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赞他是少有的“英雄造时势”,即使最尖锐的批评者,也不得不承认他对新加坡所作出的贡献。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愿意与他打交道。

  尽管如此,他的一生受到过的指摘也并不比赞美少。许多媒体曾毫不客气地批评他的威权主义,对异见者的没耐心,以及裙带政治。

  面对非议,他曾经很较真,非要把人告上法庭直至破产或道歉不可。然而在他晚年的时光里,他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坚硬了,带着一点谢幕的口吻说,“我所做的一切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基于高尚的目的。”

  攥紧的拳头松开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一直是那个攥紧拳头、狠狠地说话的男人。

  在那次著名的街头竞选演讲中,他穿着白色衬衣,袖管挽起来。“不管谁来管理新加坡,都必须要有钢铁般的意志,不然就请放弃!这可不是什么卡牌游戏,这是你的生活也是我的生活,我倾尽一生来建设这个国家,只要我还当权,就没人能打破这个局面!”

  他知道自己在接下来的半生里,将不停地为新加坡寻找这些难题的答案。为了做到这些,他不得不先让自己强大起来。

  随着年岁老去,李光耀的表情开始出现少有的松弛。他笑起来的时候嘴巴微张,眼睛眯成一条缝,像个孩童。

  在一次演讲当中,头发花白的李光耀曾经劝说一位站起来提问的女博士早日嫁人。他问对方有没有男朋友,自己先咧开嘴笑了。女博士回答没有,他便开始了苦口婆心的劝说。“再过两年你就29啦。35岁后生育,孩子患先天愚笨的风险增大。”他坐在那里,俨然一位操心的家长。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创院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和李光耀1968年就认识了,李光耀已经是总理,在哈佛大学政府学院访问一个月。艾利森当时是政治学博士,因为一些学校的工作,认识了45岁的李光耀。

  “我第一次看到他时,他是那么地年轻和精力充沛。”艾利森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后来,李光耀还把李显龙送来哈佛,成为了艾利森的学生,艾利森也会在访问新加坡时拜访李光耀。

  艾利森认为李光耀是个“脾气随和”的人,尽管“他曾经是一个非常雄心勃勃和想要一切的人。”“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像个十足的英国绅士,我从没见过他卑劣或者苛刻待人。”

  在他印象中,晚年的李光耀的确有了一些变化。“你看他的早期,管理新加坡的时候,我们会说这是一位威权主义者,他就像个大家长,人们批评他,他会很猛烈的回击。”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趣的是,后来他很少负责政府事务了,他看到社会的成长,世界被互联网改变,他知道很多人因为很多事情批评他。”

  艾利森提到,李光耀和儿子李显龙的关系很融洽。李显龙很钦佩他,但就像所有家庭的父子那样,他们也经常会产生分歧。2005年,李显龙领导的新加坡政府宣布撤销40年的赌禁,并准备投50亿新加坡元在国内兴建两个世界级赌场度假村。

  最开始,李光耀坚决反对。李显龙反驳,不然的话中国的富人们也会去澳门的赌场。最终李光耀还是妥协了,儿子是总理,就让他决定吧。

  在艾利森看来,李光耀不负责政府事宜后,仍然还在思考,每周仍然会给他的儿子们说一些他的想法,但他已经越来越冷静了。

  李光耀的孙子李弘毅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李光耀曾告诉他毕业后应该回国。李弘毅说,当然了,但我想为Google公司工作。李光耀说不过他。他告诉艾利森,“我可以对我的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但我的孙子他太有自己的主见了,我爱他。”李光耀拿他没办法,只好随他去了。

  有些事情是李光耀主动选择退让,有些则是无法拒绝也无法避免,比如身体的日渐衰弱。

  在2013年出版的《李光耀观天下》一书中,人们更多地看到了这位老人的内心独白,他也接受了这个无力改变的现实。

  “现在的我一天不如一天了。我现在已经不能下午两点顶着新加坡的大太阳出去见选民,和大家握手聊天,亲亲抱抱那些小娃娃了。二三十年前这些事我还都能干,现在我彻底不行了。得尊重自然规律,人老了,身体每况愈下。有时候我的秘书得趁我会见间隙来问我,要不要取消下一场的安排,给自己点时间休息一下。有时候我会说,没关系,我休息个15分钟闭闭眼睛就好。可是有时候,我会说,好吧,取消了吧,我累得不行了。即便我严格自律,健康饮食,坚持锻炼,我都是个走下坡路的老头子了,没有办法。”

  “老得很快”

  美国知名专栏作家汤姆?普雷特(Tom Plate)1996年第一次见到李光耀。在他印象中,尽管有西方记者在场,李光耀很谨慎、内敛,但也看得出他的争强好胜。

  普雷特在新加坡呆了一周的时间,就像所有到过新加坡的人那样,感到惊叹。那与他在西方媒体上所了解到的新加坡完全不同:这个国家充满活力、政府官员们非常优秀、百姓居有其所。为此,他回国后写了专栏,发表在《洛杉矶时报》上。这份报纸最初很不愿意登载此文,因为这与西方媒体的立场太不同了。

  但他却因此受到李光耀的认可。2009年夏天,他获得了与李光耀相处两天的机会。而后的接触,他发现,李光耀也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当我对他进行采访时,我对他产生了同理心,也着实很佩服他。”汤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过那时,他的身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感觉他处于很不舒服的状态。”

  普雷特这次访谈的内容最终汇成了《李光耀对话录》,于2010年5月首次出版。在书的首发式上,汤姆最后一次见到李光耀。活动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举行,李光耀原本不想来,但最终还是来了,“那个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糟糕。”李光耀发言时声音十分低沉,看起来气色并不好。普雷特问他的近况,李光耀很实在地回答,“老得很快”。

  艾利森采访李光耀时也发现了。2013年10月,《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一书出版,由李光耀口述,艾利森为第一作者。这本书成为李光耀在世上留下的最后一本书。这本书在美国和中国,成为了畅销书。

【编辑:张尼】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