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中国区“校友会”

2015年04月10日 2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4月10日电 题: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中国区“校友会”

  中新社记者 刘旭

  “我们现在都已经退休了,但是退休并不意味着忘记在中国的工作经历。”4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驻华外籍退休官员重聚中国,在北京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介绍自己当年参与在华援助的经历,以及粮食署和中国政府合作为减贫和抗击饥饿所做的贡献。

  谈起粮食署中国办公室的创建史,加拿大籍华人、前WFP驻华行政秘书、项目专员龚建英女士可谓最有发言权,她于1980年至1988年在中国区办公室任职,参与了最开始的筹建工作。

  “我之前是WFP在罗马总部的中文翻译,1979年WFP筹建中国代表处的时候,作为唯一的人选到中国任职”,龚建英回忆说,中国区办公室在创建之初加上司机一共只有4名工作人员,“我把最宝贵的青年时光都贡献给了这里,在这里的8年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TrevorPage先生则是在1986年至1990年间担任WFP驻华代表,“你看,这就是证据!”Page指着办公室墙上自己的半身照片向记者证明他工作经历“绝非虚构”。

  “我到中国来的时候,WFP和中国政府已经有了合作关系,但是那种关系非常官方、过于正式。”Page告诉记者,那时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国际组织和中国政府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但是不知道要如何沟通。于是他开始走进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去很多外国人没有去过的地方,“那时候很多中国人没见过‘老外’,他们很好奇我的长鼻子蓝眼睛,就是在打趣的笑声中,我们和中国人的关系走向更开放的层次。”

  有了龚建英和Page这批人打下的基础,PierreBolduc先生在1990年到中国任职WFP驻华高级项目顾问时,“项目已经逐渐变多,而且中国人把项目进行得非常成功。”这些前任驻华官员把项目成功的一大原因归于中国政府的配合。“中国政府真的是全力以赴配合WFP的工作,认认真真做项目计划。实际上,中国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执行工作,国际机构只是提供了一部分帮助。”在谈到“农业部”这位“老搭档”时,这几位外籍官员都选择用中文表述,强调WFP和中国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

  从1979年到2005年,中国政府和WFP合作,帮助3000万中国民众摆脱贫穷和饥饿,并在中国大陆各省市共开展了70个项目,帮助当地进行农业发展和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这次WFP驻华外籍退休官员重聚中国的行程之一就是参观北京三元乳品厂,这是粮食署早期在华的援助项目之一。从1984年6月到1989年6月,WFP共投入超过7700万美元,为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南京和武汉这六大主要城市的乳制品企业提供了设备、玻璃器皿、化学药品、咨询人员和专家以及培训人员和培训课程,增加中国乳制品供应,帮助改善乳制品行业管理。

  Page说,这是WFP在中国投入资金最大的项目。他在中国任职的年代里,中国人的乳制品供应还非常有限,而这次回北京,他发现人们随处都可以购买到乳制品,“我们在20多年前完成了这个项目,我很欣慰能在如今的中国看到项目的实效。”

  现任WFP驻华代表BrettRierson还特别指出,2005年以来,WFP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已成为WFP全球活动中一个日益重要的捐助国,中国政府、中国企业和公众正在帮助其它发展中国家的饥饿群体。“中国的援助不仅体现在资金上,还体现在人才输送上。中国的专家型雇员代表中国、也代表各大国际组织到全球各地工作,使得我们成为更多元化、更专业的组织,中国的经验也在帮助其他国家应对危机。”

  这次驻华外籍退休官员重聚的另外一个议题也是想把他们多年的工作经验贡献出来,继续推动WFP中国区办公室和中国政府间的合作。“大学里面有校友会,我们也计划成立一个WFP中国办公室‘校友会’。我们不会因为退休就忘记这里,中国是我们永远的老朋友。”(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