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在东瀛小镇感受大禹文化传播“神迹”

2015年05月10日 15: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东京5月10日电 题:在东瀛小镇感受大禹文化传播“神迹”

  中新社记者 王健

  坐落于日本富士山麓的农业小镇开成町,连日来有关大禹的话题再热。

  5月9日至10日在这里举行的“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年会上,专门辟出“治水之神大禹与地域间文化交流”主题讨论。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兴致勃勃地聚焦这一话题,探究其文化特质。

  而在开成町当地人的眼中,大禹就是一位中国“治水之神”。

  开成町町长府川裕一介绍说,开成町的名称取自中国《易经》中的“开物成务”。而流经这里的酒匂川,因1707年富士山喷火而引发的巨大水患历经19年终获治理后,当地人便开始祭祀“中国治水之神大禹”,并一直传承至今,令人感叹日本与中国文化的联结之深。

  被誉为日本民间研究大禹文化在日遗迹“第一人”的当地人士大脇良夫介绍说,据其多年实地探查与综合的信息,目前能够确认日本各地与大禹文化相关的遗迹达到92处,皆分布在水患频发地域。其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在各类水利工程堤坝旁修建的石碑,二是金质或木质的“禹王像”,三是京都御所内的屏风画“大禹戒酒防微图”。

  据了解,大禹在日本民间的相关纪念物或祭祀活动中呈现的名称,颇多采用《史记》中记载的大禹本名——文命。而开成町所在的酒匂川流域,其一年一度的“文命祭”十分热闹。

  参与当地历史口述活动的市民志愿者关口明美,热心地带着记者踏寻有关大禹文化的印迹。穿过一片丰饶的水田和颇具古风的民居,便来到酒匂川东堤坝,指示牌上“文命堤”三个大字,令大禹文化的传播印迹一目了然。

  堤坝旁的福泽神社一侧,遗存着包括“文命东堤碑”在内的一组290年前当地治水成功后打造的石制祭祀物。南足柄市教育委员会设立的说明牌上显示,“文命宫”是这里福泽神社的前身。如今其祭礼尽管已随时代演变,但仍作为提升居民防水意识的仪式而留存。

  转过大桥来到酒匂川西堤,这里同样有“文命西堤碑”和“文命宫”遗存。而由开成町教育委员会设置的说明牌,更是兼具中、日、英三种文字,指出“文命”为中国夏王朝始祖、治理黄河的大禹之名,自1726年以来被当地奉为镇守酒匂川的守护神,祭祀至今。

  关口女士手持一册历史教育读本,在河畔指点着向记者讲述当年这里治水的种种做法,诸如有堵有疏、随进随退等等,令人惊叹大禹治水文化及巧思的影响之深,流传之广。

  关口至今记得几年前在开成町首次举办“禹王文化节”时的热闹情形。她感叹,酒匂川是日本第三急流,山洪颇猛。而其流域这些当年深受水患之处,如今已成农家乐地,这全靠不断累积的治水努力。

  知名旅日学者王敏教授近年一直在深入研究大禹文化在日本各地的传播印迹及其折射的文化现象。她告诉记者,最早记载大禹的日本文献为公元712年编纂的《古事记》。大禹文化不仅影响着日本民间的治水传承,也长期受到日本皇室推崇,影响其“勤政”思路。日本在中国圣贤群像中独尊大禹的体系现象,或与日本多地震水灾的风土特点相关。这也逐渐演化成日本各地的大禹信仰。(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