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观察:金砖上合双峰会绘下哪些合作蓝图?

2015年07月12日 04: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的金砖上合双峰会取得了多项成果 供图/新华

  7月8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俄罗斯乌法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昨日傍晚,在结束出席双峰会后,习近平回到北京。

  在短短3天时间里,习近平主席出席了两大峰会共25场活动,同7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会晤,发表多场重要讲话,同各方签署和发表联合声明、公报、宣言及各领域合作协议23个。习近平与来自金砖五国和欧亚地区近20位国家领导人齐聚乌法古城,这次访问务实高效,两大峰会衔接,多双边呼应,在经贸方面成果丰硕。

  深化金砖合作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此次金砖峰会决定建设更紧密的金砖国家伙伴关系,发表了《乌法宣言》及其行动计划、《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等重要文件,为金砖国家今后发展提供了指南,明确了路线。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筹建工作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年内将全面运作并启动首批合作项目,这将为金砖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增添动力。新开发银行总部设在上海,作为东道主,中方将为这一新生机构的发展壮大发挥应有作用,做出独特贡献。

  金砖国家应急储备机制已完备各项手续,不仅增强了金砖国家间利益纽带,也为全球金融安全网增加了新层次。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迅速进展,是对改革完善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尝试,将有力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商务部长高虎城指出,金砖国家领导人制定了以贸易投资为核心内容的《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明确了贸易投资、制造业、能源、金融等8大重点合作领域及合作举措,是会晤的主要经贸成果;承诺加强多边协调,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通过了《金砖国家电子商务合作框架》,全面启动金砖国家电子商务合作,促进实现金砖国家一体化大市场;支持中小微企业,增强贸易促进合作。

  引领上合发展

  丝路经济带对接欧亚经济联盟

  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主题;二是启动扩员进程,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三是上合组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进一步增强,显示当前形势下本地区各种发展战略、制度安排、合作领域全面对接和融合发展。

  各国元首还批准了《上合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为未来合作规划了蓝图;决定启动商谈未来5年经贸、能源、高科技、通关便利化等领域项目和合作措施清单;启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制度安排;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推动成立上合组织发展基金(专门账户)和开发银行。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方面,中俄两国已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下一步双方将尽快启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伙伴协定谈判工作,做好规则对接、机制对接和领域对接。同时,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上合组织的纽带和平台作用,为区域经济合作及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乘数效益。

  强化经贸合作

  推动形成区域内互联互通格局

  高虎城特别指出,习主席在峰会上提出四点经贸合作倡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

  一是促进区域内互联互通,愿与各方加强合作,优先实施已达成共识的互联互通项目,为项目可研和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参与设计和建设的投融资合作。在未来几年,力争建成4000公里铁路、10000公里公路,基本形成区域内互联互通格局。

  二是加强产能合作。中方将根据市场运作原则,推动在每个成员国建立合作园区,不断深化在石油化工、冶金、装备制造、运输物流、农业开发等领域的产能合作,促进各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三是为区域重点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愿通过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金融平台,解决上合组织成员国投资需求,优先在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和金融等领域开展投资合作。

  四是能力建设合作。中方正积极落实3年内(2015-2017年)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培训2000名人才的计划,同时还将在产业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可研、咨询等领域提供技术援助,不断提高各国能力建设水平。据新华社

  解读

  中国积极参与一系列新的国际金融机构

  此次金砖峰会的重要议程之一,即为加快筹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据了解,在峰会开始的前一天,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首次理事会在莫斯科召开,这标志着金砖银行正式启动。

  上月月底,亚投行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金砖银行和亚投行几乎同时进入了新的阶段。财政部方面曾表示,二者为互补关系,共同促进全球和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对于一系列新国际金融机构涌现、中国积极参与其中这一现象,专家表示,这既是中国走出去的战略需要,也体现出在传统的国际金融秩序下,新兴国家对新的融资平台的需要。

  中国从去年年底开始,还先后设立了丝路基金、中拉产能合作专项基金,并同法国达成了“两项共同基金”的设立意向。可以说,近期全球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而中国在其中表现十分活跃。

  亚投行与金砖银行有何联系?

  金砖银行和亚投行几乎同时进入新的阶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表示,金砖银行和亚投行两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有协作也有分工。

  陈凤英表示,金砖国家的五个成员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也加入了亚投行,两个银行的方向都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两者又有区别,金砖银行的范围更宽。首先,金砖银行的成员限定于金砖五国,但面向全球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亚投行的目标主要就是亚洲。成员国目前有来自世界上的50多个国家,成员中除了亚洲国家,还有来自欧洲、非洲及拉美的国家,但是投资范围还主要是亚洲。另外,金砖银行成员就限定为金砖五国;亚投行的成员是全球的,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除了亚洲国家,还有欧洲国家、澳大利亚等等,管理模式属于一种区域多边机制,比如欧洲复兴发展银行,是全球治理的延伸。在银行的运作方面,陈凤英表示,两者都要借鉴国际机构的既有经验和管理模式,但是金砖银行还要体现新兴市场和金砖国家的特点。

  此前,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不存在一方主导而另一方次要的问题。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也在接受采访时说,金砖银行和亚投行是互补关系,将发挥地域上的互补性,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全球和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二者都是新兴经济体促进全球和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国际经济治理改革的重要举措,与现有全球和区域多边开发银行是互补关系。

  中国为何积极参与新国际金融机构?

  不管是金砖银行还是亚投行,抑或是丝路基金等,都可以看到中国在其中积极参与的身影。对此,陈凤英表示,这是中国走出去的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陈凤英告诉北青报记者,中国发展到今天,首先要拓宽和创新合作思路和理念。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投资也在往外走,也在进行产能的国际合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融资平台,为企业走出去和中国国际化的战略来服务。除了市场以外,中国也有能力来建设这些融资平台,中国有着充足的外汇储备,而且也有金融专家和管理人才。

  为何新国际金融机构迅速涌现?

  陈凤英表示,新的国际金融机构的迅速出现,不仅是中国的需求。最初,印度提议设立金砖银行,这个提议得到了金砖成员国的响应,因为大家都需要新的平台。陈凤英说,目前的国际金融秩序仍然延续的是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是以传统大国为主导的体系,很少考虑到新兴国家的利益,想要迅速改革比较困难。所以新兴国家开始组建新的体系来作为辅助,这也是为什么金砖银行和亚投行在提出之后,很多国家迅速就参与了进来,就是因为市场需要,而融资平台又很欠缺,大家一拍即合。文/本报记者 赵婧姝

  相关新闻

  中方邀安倍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于周五结束了三天的峰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上海合作组织六成员国的领导人已经确认将参加中国于9月初举行的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系列活动。他还透露,习近平主席已经向日本首相安倍发出了邀请。

  当地时间10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在乌法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合组织成员国各国元首在当天的峰会上,签署并发表了19个文件,其中包括《关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的声明》。“其主要内容是肯定历史,缅怀先烈,着眼未来”。

  程国平说,上合组织国家领导人在峰会上一致确认,将出席今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程国平表示,中方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发出了邀请。

  此外,程国平表示,为解决上合国家发展融资紧张等问题,上合组织国家计划成立上合开发银行。上合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合作应该是“互补的”,“它们相互促进,之间并不矛盾”。

  程国平说,不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是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只要能促进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经济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中方、俄方以及上合组织成员国都将持欢迎态度。

  当天,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乌法举行。期间,上合各方通过了《乌法宣言》,批准了包括《上合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在内的一系列文件。据中新 文/王修君 张朔

【编辑:官志雄】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