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少量的施舍:美国恐难兑现接收叙利亚难民承诺

2015年09月16日 09: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即便是仅收容约1万名叙利亚难民这一“少量的施舍”,美国可能也难以兑现。

  有分析认为,美国是叙利亚问题的始作俑者,理应对此轮20多年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难民危机承担特别的责任。此前,美国将接收叙利亚难民的数目限为每年1500名。实际上,美国一直在食言。俄罗斯媒体《今日俄罗斯》报道称,去年,美国仅接收了132名叙利亚难民。近日,从事人道主义援助、救济和发展的非政府组织——国际救援委员会的主席大卫·米利班德表示,从处理难民问题的人道主义方面来说,美国的贡献“实在太微薄”,过去4年来,美国总计接收了1400名叙利亚难民。

  迫于压力,日前,奥巴马政府宣布2016财年将接收不少于1万名叙利亚难民。相较数百万的难民总额及以德国等欧洲国家愿意接收难民数量的事实,美国的这一数额的确“微不足道”。人权观察组织执行主任肯尼思·罗斯称之为“少量的施舍”。

  美国发行量第二大的报纸《今日美国报》社论称,1万人似乎有点“微不足道”,对美国来说,7万人是接受叙利亚难民的合适起点,理论上,奥巴马总统更不应对接受难民数目设置上限。社论称,多接受叙利亚难民会给美国带来战略、经济、道义上的多重利益。当前,美国每年从全世界接收大约7万名难民,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将接收难民数增加一倍,不会对整体的移民政策带来大的冲击。

  社论称,结束叙利亚难民危机的最佳办法是停战。但短期内,这似乎不可能。实际上,美国还在欧洲盟国遭遇难民危机之时加大对叙利亚冲突的军事干涉力度。13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称,如果欧洲决定从根源上应对这次危机,就不应仅限于边界控制和人道救援,北约国防部长们必须讨论军事行动。

  社论表示,次优的办法是设法管控当前的难民潮,而美国应该承担合理的份额与责任。为“展现美国的领导精神”,米利班德认为,美国至少应该接收联合国推荐国际社会在2016年年底前接收的13万名叙利亚难民中的一半。

  美国媒体评论人士小E·J·迪翁认为,有很多原因,美国应接受更多的叙利亚难民。比如一些人士表示,因为美国是叙利亚问题的始作俑者,理应对此承担特别的责任。其他原因包括,美国是全球最富有的国家,有能力接收更多难民;美国不能重蹈历史覆辙,在叙利亚问题上,犯下类似在二战时期不愿意接收欧洲犹太难民,导致他们被赶进希特勒死亡集中营的错误;美国正敦促欧洲盟友及海湾国家采取更有力的行动,自己也应身体力行,才能有说服力。

  一些宣布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人士也呼吁奥巴马政府至少接受6.5万名叙利亚难民。美国马里兰州前州长、民主党人马丁·奥马利表示,救助逃离死亡和饥荒的民众是美国的原则和力量源泉,美国人必须表现出善良、慷慨和同情心。

  但习惯呼吁美国领导作用的《纽约时报》则不希望美国出多少力。该报社论援引联合国负责难民事务的高级专员安东尼奥·古特雷斯7月的警告称,联合国难民署“在财政上已经破产”,用于处理叙利亚问题的45亿应收美元资金,目前仅到位16.7亿,呼吁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地区富国立即增加联合国捐款,其他没有缴足认捐份额的国家应尽快兑现承诺。

  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强调难民问题中的国际因素。奥巴马日前称,此轮难民潮不仅是欧洲国家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靠某一个国家无法解决。

  的确,伊拉克人也开始大规模出逃。美国媒体报道称,最近几个星期,伊拉克人的出逃已呈滚雪球之势,他们视德国总理默克尔为英雄,准备前往德国。而一些曾为美国打过仗的伊拉克出逃难民则希望得到美国政府的欢迎。

  白宫在叙利亚难民收容新政中已经埋下了伏笔。白宫发言人欧内斯特一方面表示,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美国已经通过联合国难民署提供了超过40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同时,欧内斯特强调,在接收难民时,美国一贯要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在安全问题上,我们不会走任何捷径。我们会努力加快程序或允许更多人通过审查入境,但不会以安全防范措施为代价”。“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曾表示,将利用难民危机渗入西方国家。美国应对“伊斯兰国”问题的总统特使约翰·艾伦称,美国应该密切关注并意识到,“伊斯兰国”有可能会安排人员混在难民中。

  联合国难民署的一名高级官员认为,安全问题是近年来美国接受移民很消极的重要原因,美国对难民的安全审查过程以前耗时约9至12个月,现在这一过程普遍超过18个月。“对于难民,特别是那些处在困难甚至危险境地的难民来说,这特别难熬”。

【编辑:何路曼】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