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IMF改革多次拖延 美国还能看到“之后”吗?

2015年10月13日 09:2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重量级”的批评

  德新社的报道称,IMF 成员国正在对美国政府“失去耐心”。法新社则报道说,华盛顿否决改革的行为,正损害IMF的可信度。

  美国国会在IMF份额改革的“拖延”已经引发包括盟友在内的众怒。正在举行的2015年IMF和世行秋季年会,IMF份额改革问题在一开始就成为焦点话题。

  IMF的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表示,“有鉴于改革对IMF可信度、合法性和效率的重要性,我们再次确认,尽快落实改革仍然是头等大事,并敦促美国尽快批准2010年改革方案”(注:2010年IMF 通过的关于份额改革的方案,美国政府已批准,但遇阻国会)。

  IMF总裁拉加德在年会上“敦促”,美国今年年底前批准该方案。IMFC主席、墨西哥央行行长卡斯滕斯也表示,对美方拖延2010年改革方案的落实“深感失望”。

  印度财政部长杰特利向IMF委员会强调,“改革不应该被无限期推迟”。

  印度央行行长、IMF前首席经济学家拉詹近日表示,国际金融机构应该变革工作方式,以反映新兴市场需求。而拉詹本人也是IMF总裁的潜在候选人之一。

  2010年制定的改革方案,将让巴西、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跻身为IMF前10大股东,但仍需要美国国会的通过。这让那些努力争取更多投票权的新兴市场感到沮丧,并促使欧洲方面对美国孤立风险发出警告。

  美国国会的心思

  如果说IMF的改革方案让美国吃亏,从而引发其抵触心理,这种理由容易理解。但事实上,真正“吃亏”的是欧洲国家,美国的权力和利益并未受到多少削弱。

  即使改革方案得以正式落实,美国在IMF的投票权仅是从原先的16.75%下降至16.5%而已。这意味着,美国依旧拥有在IMF的“一票否决权”,因为在IMF任何重大决策必须达到85%的通过率。

  为什么在不伤及美国利益的情况下,美国仍然以国内两党政治及国内财政状况为由挟持IMF改革?

  有人说,是为钱。美国共和党否决IMF改革计划核心内容就是,美国要向IMF增资650亿美元。但在其他国家纷纷计划向IMF注入更多资金的情况下,这并不是一个大的数目。

  分析认为,美国更为担心IMF的改革会成为一个趋势性的转折,一旦改革得以实施,那么以后可能会有更多次的改革,最终令美国失去“一票否决权”。

  此外,中国、俄罗斯和伊朗在改革后将在IMF拥有更大话语权,这也是美国屡屡拖延的关键原因。

  还有没有“之后”?

  世行和IMF最高负责人由美国和欧洲分别推荐,而亚洲开发银行最高负责人由日本委派。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但惯例最容易被不断变化的实力所打破。在呼吁多年未果之后,对于发达国家主导局面的失望使得新兴市场国家转而支持其它平台。与此同时,要求IMF最高负责人由新兴市场国家人士担任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今年5月,《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世行将死,IMF命运如何》的文章,称亚投行的成立为世行写下了讣告,IMF的命运也令人担忧。

  不管承认与否,IMF本身的影响力已经逐渐弱化。一方面,传统强国反而没钱,筹钱离不开新兴国家。另一方面,各个区域性平台的快速发展,无疑对IMF是一种压力。

  当然,IMF不会坐以待毙。它已经启动自身改革,拥抱“新的多边主义,以求得可持续的未来”。去年12月11日,在对美国的拖延再次表示“失望”之后,拉加德发表声明称将自今年1月起讨论“改革B计划”。

  根据目前流行的版本,无论是把美国排除在外,还是降低85%的投票红线,都是一种“绕开美国”的改革。但在“一票否决权”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这些做法在理论上都行不通。

  也有智库提议,有两个途径能迫使美国在该问题上屈服。一是将2012年拉加德提议设立的临时双边额度永久化,目前有38个国家参加了该计划,资金池达到了近5000亿美元。而美国并未参加。如果变为永久性安排,相关决策权将由出资国拥有。另一个途径更为冒险,就是放弃2010年改革计划,与美国政府协商一个通过门槛更低的新版本,该版本只需要得到美国在IMF的代言人——美国财长杰克·卢同意即可。而杰克·卢一直在呼吁美国国会通过IMF改革方案。

  但这些都是外力施压,最佳的方案当然是美国自身能够有所妥协。对此,包括拉加德在内的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期待。美国不傻,但也要看能否抓住时机,否则,真的没有“之后”了。

【编辑:何路曼】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