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5年国际形势回顾:世界向多极化格局跑步前进

2015年12月29日 05:4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图片:网络素材)

  7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已与古巴恢复外交关系。

  

  

 

  即将过去的2015年里,世界布满了国际游戏参与者试图重构全球秩序的“先手棋”。

  高手对弈,或深谋远虑,或临时应变,或被迫调整,或主动出击。不过归结起来,都是各自追求的“明目张胆”的凸显,而世界共同的目标却难以像以往那样“大行其道”。

  从这一年全世界的“流行词”中也可窥探到几分原因。据美联社报道,韦氏大词典根据网络查询评选出的2015年度词汇,是一个短小却意义丰富的后缀:“-主义”(-ism)。

  显然,无论恐怖主义、法西斯主义、种族主义,还是女权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所有“主义”的背后都是相关理念的强调,以及相关实践的一再发生。而不同主义的相互碰撞,也构成了2015年最富有影响力的国际景观。越来越多的国际成员用实际行动表示,希望将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与有着共同目标的“小伙伴们”一起,共享发展红利,分担苦难荆棘。

  这一年,西方对于中东地区的干预终于集中显现恶果,安全危机的阴影给欧美的外交战略连贯性带来明显的挑战;这一年,传统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增长乏力,迫使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力量格局发生史无前例的变迁,美元霸权仍在,同时新兴市场崛起得越发主动;这一年,地缘政治关系的格局也频现调整,全球治理与大国互动不断有新的积极信号出现。

  【集合——分庭抗礼】

  关键词:乌法“双峰会” 东盟共同体 TPP

  2015年,新兴市场国家在补充和完善全球治理格局秩序上愈加主动。

  7月8日至10日,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双峰会”在俄罗斯乌法举行。会议通过了《乌法宣言》、行动计划、《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等纲领性文件。金砖五国领导人在《乌法宣言》中声称要建立不屈服于西方苛刻要求和“歧视性经济制裁”的新“政治多极化世界秩序”,将金砖国家视为“全球治理的新架构”。有分析认为,金砖国家、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跨地区联盟已经让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这还没完。11月22日,东南亚十国首脑在吉隆坡宣布,亚洲地区第一个次区域共同体——东盟共同体将于12月31日正式建立,同时通过了《东盟:愿景2025》文件。作为亚洲地区的第一个次区域共同体,这个以政治安全、经济及社会文化作为三大基础支柱的东盟共同体不仅是亚洲区域一体化的里程碑,某种程度上,也是世界格局“区域化”的里程碑。虽然离完全发挥功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至少在经济层面,东盟所拥有的市场魅力已经令世界不可小觑。按照统计,到2020年,东盟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可达4.7万亿美元,东盟具备在2030年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潜能。

  不过,以美国为首的传统秩序领导者并非没有提前“布局”。10月5日,经过5年的艰难谈判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在亚特兰大成功达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这意味着占据世界GDP总量40%的全球最大自贸区将应运而生。更关键的是,TPP提出了比世界贸易组织(WTO)更为严格和高标准的产业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关税等方面规则,奥巴马更是直言此举是为了“不能让中国书写全球经济规则”,毫不掩饰其借TPP为核心架空原有的多边贸易体系、主导世界经济规则的企图心。

  应对美国企图“架空”WTO的招数,发展中国家也毫不示弱,坚持主张。12月19日,在内罗毕结束的WTO第10次部长级会议也就扩大科技产品减税清单、逐步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等达成难得的多边共识。

  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或许需要调整,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

  【分化——各方逐鹿】

  关键词:伊斯兰国 反恐合作 难民危机

  拿一个时髦的说法来简单概括一下就是,这一年的国际秩序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供给侧改革”。新的挑战不断出现,传统的应对方式已显得捉襟见肘。

  2015年,“伊斯兰国”打破了此前人们认为它将仅仅“扎根”中东的想法,让恐怖主义成为全球话题,而与之密切相关的难民危机也走在成为全球话题的路上。纵观一年国际局势,这两大议题已经成为一副“好牌”,不少“玩家”都在打,可最后谁能赢,尚是未知数。

  各方势力在叙利亚的拉锯今年迎来了一大转折点:9月30日起,应叙利亚政府要求,俄罗斯空军开始轰炸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IS)目标,给出的理由是叙利亚的巴沙尔·阿萨德总统致信普京要求支援反恐,因此俄罗斯介入是应叙利亚政府请求,符合国际法。总统普京对单极世界不买账的态度表现得“毫无掩饰”,拒绝在国际格局变化中处于从属地位。

  随后,“伊斯兰国”的主动挑衅再次给世界敲起恐怖主义的警钟。11月13日晚,“伊斯兰国”制造了在法国巴黎市发生的一系列恐怖袭击,造成至少132人死亡,以此要挟法国政府停止干涉叙利亚的内战。恐袭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法国总统奥朗德宣称此次恐怖袭击是“战争行为”,并表示这或许是反恐国际合作的新起点。联合国安全理事会11月20日则一致通过决议,以最强烈言辞谴责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制造的恐怖袭击,呼吁国际社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打击恐怖主义。

  俄罗斯很快做出回应。以往由于乌克兰危机给欧俄之间关系带来的难以弥合的认知差距被“伊斯兰国”的恐袭阴霾所“刷新”,欧俄关系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因素,逐步从“冰点”走向缓和。欧盟也愈发认识到排除俄罗斯的欧洲安全结构显然缺乏支撑。

  面对弥漫全球甚至已经出现在了境内的恐怖主义战火,美国的态度也在一年内几番变化。从拒绝与俄罗斯在叙问题上的合作,到12月6日奥巴马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发表全国演说,声称将“彻底摧毁IS”,再到12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罕见地就叙利亚和平路线图达成一致协议,不仅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东恐怖主义乱局的关切,也显现了针锋相对的美国与俄罗斯终于在全球安全威胁面前不得不“携起手来”,但在巴沙尔问题上的分歧也给两方的合作埋下许多未知数。

  联合的表象下,分化依旧无可避免。面对内战和极端组织的威胁,数百万中东难民除了出逃几乎别无选择。9月,“艾兰之死”——一幅3岁叙利亚男孩伏尸土耳其海滩的照片令全球震惊,一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在2015年席卷欧洲。据统计,截至12月,共有约150万难民涌入欧洲大陆。而他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选择封锁边境,收紧难民政策。尽管欧盟在9月份以“多数票”强行通过难民分配方案,但东西欧国家始终无法就此达成共识。

  猖獗的恐怖主义和难民问题在2015年给全世界上了一课:西方的价值观绝非灵丹妙药,大国之争带来的苦果终究要自己吞下。

  【对峙——火中取栗】

  关键词:新安保法 俄土事件

  小不忍则乱大谋。

  9月19日,由日本执政联盟控制的日本国会参议院全体会议不顾在野党和国民的强烈反对,强行表决通过了新安保法相关法案。在各国人民隆重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安倍政府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际舆论一片担忧之声中强行通过了所谓“战争之法”,使得国际社会对于日本是否会再次走上军事扩张道路充满担忧。事实也进一步对此印证。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在日本政府的2016年度预算中,防卫相关费用增长1.5%至50541亿日元(约合2709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5万亿日元。

  新安保法的通过大大增加了亚太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令人遗憾的是,这还只是亚太地区不稳定因素的一个侧面。

  11月24日,俄罗斯一架苏-24战机在土耳其与叙利亚边境坠毁。事后,俄土双方确认了这一消息,并先后表示,该架战机系被土耳其F-16军机击落。俄罗斯总统普京用极其严厉的措辞谴责了土方,表示土耳其方面将付出沉重代价,并打响了对土耳其实行大规模制裁的“全面经济战”。该事件严重恶化了本就紧张的土俄关系,同时也对叙利亚局势、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国际反恐格局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俄土冲突除了两国“世仇”的因素,应该说是两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矛盾持续发酵的结果,也是地缘政治博弈的典型案例。俄罗斯《生意人报》将此次事件定义为“苏联解体后莫斯科与北约成员国之间最严重的军事事件”。而欧洲则有声音认为,土耳其是在用强硬手段争夺中东势力范围,有意展示作为“中东大国”的信心。

  俄罗斯甚至将“伊斯兰国”和土耳其之间走私石油的“勾当”都忙不迭地公布出来。然而,土耳其并没有被“吓倒”。12月4日,土耳其以训练库尔德人民武装打击恐怖分子为名,让军队和装甲车进入伊拉克的尼尼微省。伊拉克外交部和国防部表示,土耳其部队在伊拉克境内的存在没有获得伊当局的同意,这是“敌对行为”,侵犯该国主权。这一举动也引发了阿拉伯世界的格外紧张,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本月24日在开罗举行外长会议,敦促土耳其立即无条件撤出入境伊拉克的军队。

  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新时代的苏丹”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对各方的抗议充耳不闻,甚至在本月26日宣称,只要巴沙尔·阿萨德不下台,土耳其就不会与俄罗斯、叙利亚、伊朗与伊拉克组成的反“伊斯兰国”联盟合作。俄罗斯的观察家称,埃尔多安一直抱有“恢复奥斯曼帝国的野心”,他的所作所为是在借用恐怖分子的名头寻找机会推翻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国家的政权,将这些奥斯曼帝国曾统治的领土重新纳入。

  至于这是“光荣与梦想”,还是重蹈覆辙,为了一己之私点燃国际社会的怒火,历史仍在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平衡——妥协之道】

  关键词:伊核协议 美古复交 巴黎气候大会

  忧患之外,2015年的地区外交也有亮点可寻。

  7月14日,经过一年多的谈判,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终于达成了历史性的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为解决延续了12年的伊朗核问题扫清了不少障碍。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伊朗核协议,长达10年的对伊朗制裁将被取消。12月中旬,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也决定结束对伊朗过去可疑核计划的调查,此举被视为解决伊核问题的重要里程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达成限制伊朗核计划的“历史性”协议表示欢迎,称这会帮助中东地区获得和平。

  伊核问题的解决对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维护地区安全以及通过政治磋商等和平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都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同时,与伊朗达成核协议也被看成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任期内达成的重要外交成绩。

  另一项成绩则是美国与古巴正式外交关系的恢复。7月20日,古巴驻美国大使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升旗开馆仪式;同一天,美国驻古巴利益代表处正式升级为使馆。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美古两国在时隔54年后正式恢复外交关系并重开大使馆,是“历史性的一天”,也是为两国关系发展“清除障碍的一天”。

  时代在变迁。现实证明,美古国之间相互接触比相互疏远更符合双方的利益。另外,也有分析认为,改善同古巴关系有利于树立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正面形象,进而有助于对冲中俄等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增强地区主导权,掌控“传统后院”。

  双边在相互妥协,多边也在相互妥协。

  12月12日,经过长达两周的紧张谈判,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签订了《巴黎协定》,让这一天定格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个重要节点。

  艰难诞生的《巴黎协定》将成为2020年后取代《京都议定书》的全球气候协议。在总体目标方面,提出将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巴黎气候大会固然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有力成果,但与以往相比更加鲜明的是,此次大会中传统的“主导者”与“跟随者”都在角色上有所变化,气候谈判的层次划分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细分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各国也以“自主贡献行动”(INDC)来取代发达国家的单边减排义务。美欧甚至联络一些小岛国组成的“雄心壮志联盟”来试图引领走向,但最终,这一作秀举动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浪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依旧需要回到最大公约数上来寻求解决全球问题的办法。

  “零和博弈”的游戏被逐渐地放弃,相互妥协、互利共赢的国际格局现实则越来越明显。

  【调整——寻求生机】

  关键词:亚投行 人民币“入篮” 美联储加息

  除去政治角力与地区冲突,2015年一个最大的现实是全球经济增长依旧疲软不振,投资增速下降,产能过剩,需求不足。

  低增长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刺激措施的副作用,也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过多依赖出口、内需不振有关。治疗经济复苏的“乏力”之症,各方都在寻找有效良方。

  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签署仪式;12月25日,由中国倡议、57国共同筹建的这家新型多边金融机构宣告正式成立。外媒评论称,亚投行的成立将对现有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形成重要补充与增益,也会对国际开发模式、地区经济发展、融资标准等多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表示,亚投行对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带来的竞争可以是“健康和有启迪作用的”。

  与此同时,主导传统国际金融秩序的发达经济体和国际机构也在主动适应和调整自己的步伐。

  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从此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之后加入(SDR)货币篮子的第五种货币,并在篮中占比10.92%,超过日元、英镑位列第3。国际社会纷纷指出,这是IMF在各方权衡后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的一次合理调整,既会助推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可以促进IMF进一步构建对抗风险的国际货币稳定体系,促进金融和经济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

  12月17日,美联储在2015年最后一次议息会议上如期向世界宣布了近10年来的首次加息消息,表示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到0.25%-0.5%的目标区间,并暗示明年将升息4次,每次25个基点。

  此前被认为将对新兴经济体带来资本寒冬的美联储加息行为最终表现得颇为“小心谨慎”。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最新调查也显示,新兴经济体出现的恐慌性资本外逃反而由于加息的如期落地而告一段落。美联储对市场的安抚意图表现得如此明显,也更加证明了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客观现实。

  一年到头了,世界经济与国际秩序的深度调整却才启程。多年的全球化趋势造就了一个形式上的“地球村”,却没有建立起深度有效的全球治理结构。应该看到的是,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来,这次,规则之争成为焦点,区域互动或许才刚上路。

【编辑:吉翔】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