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回望2015:无可奈何花落去,乌克兰人焦虑多

2015年12月29日 22: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当地时间12月11日,乌克兰总理亚采纽克现身议会发布年度政府报告,遭到来自总统所在政党的议员袭击,之后引发议员混战。  


视频:关注乌克兰局势:乌问题三方同意23日起完全停火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阿斯塔纳12月29日电 题:回望2015:无可奈何花落去,乌克兰人焦虑多

  作者 文龙杰 黄璐

  年关将至。依着旧例,一棵来自喀尔巴阡山脉的“新年松”已树立在乌克兰首都的索菲亚广场上。此树高26米,与去年相比又创下了新记录。

  同样创纪录的还有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跌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称,乌克兰2015年GDP同比下降9%。

  与抽象数字相比,乌民众感触更深的可能是冬天的寒冷。

  基辅民众普遍反映,今年供暖费提高了,温度却没能上来。按照政府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要求,“已装了保温玻璃,但还是瑟瑟发抖”,“需要一边搓手驱寒,一边考虑瘪瘪的钱包”。

  乌总理亚采纽克昨日称,2016年预算仍将保留提高能源使用率的项目,以减少天然气用量降低相关支出。因为“这一政策已在今年显出成效,天然气用量减少近25%。”。

  内政:一切都是亚采纽克的错?

  城头变换大王旗,家中日子却仍难。这不是乌民众彼时走上街头“闹革命”时想要的生活,于是人们又开始抱怨。乌克兰《真理报》甚至描述道,“早先将种种罪名归于‘莫斯科傀儡’(指现避难于俄的乌前总统亚努科维奇)是乌克兰人的惯用手法,如今则众口皆称当前的不幸尽为亚采纽克之过错。”

  除了民众,对亚氏发起诘难的还有精英阶层内部。“波罗申科联盟”主席卢琴科说,“亚采纽克应为国家经济及社会领域出现的问题负责。”

  12月11日,亚采纽克在议会作政府年度工作报告时引发在场议员群殴。未过一周,在由总统波罗申科16日主持的改革会议上,分属总统、总理两大阵营的官员再爆冲突,破口对骂。

当地时间2015年12月7日,比利时布鲁塞尔,乌克兰总理亚采纽克造访欧盟委员会总部,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迎接,两人相拥贴面。
当地时间2015年12月7日,比利时布鲁塞尔,乌克兰总理亚采纽克造访欧盟委员会总部,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迎接,两人相拥贴面。

  如今,“腐败”成为乌政治精英攻击对手时最常用说法。

  美副总统今年底访乌时不止一次强调,“乌克兰领导人应精诚合作,利用好历史机遇开展改革”,并“严厉告诫”乌议员放下一己私利,为“乌克兰成为民主变革的典范”奋斗。

  曾五度出任政府要职的乌克兰商人切尔沃年科说,“周围的一切实在令人难堪。西方已对我们感到厌恶。”“我们现在囊中羞涩,不应再摇旗空喊,而应考虑下子孙的未来。”

  外交:西方人把我们忘记了?

  有沮丧看法的乌克兰人绝不止一个。7月,当西方国家在俄罗斯调停下就伊朗核问题达成协议时,一种“乌克兰已被美国出卖”的说法在乌传开。一些乌克兰分析家认为,“事实表明奥巴马用乌克兰换取了俄罗斯在近东地区的支持。”

  “出卖”这一关键词反映了乌民众潜意识里“不能掌握自己国家命运”的焦虑。而随着叙利亚危机的出现,这种焦虑更是与日俱增。乌克兰人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认为“西方人已经把我们忘记了”。正是由于美国人注意到了乌民众的这种情绪,才有了美副总统拜登12月6日的访乌之行。

  如法国《费加罗报》所指出的那样,拜登访乌主要目的之一是告诉乌克兰人,“虽然国际社会将很多关注转向了俄罗斯和叙利亚,但是美国没有忘记乌克兰。在近东发生的事情丝毫不会改变我们对乌克兰人民和维持乌克兰安全的承诺。”

  社会:焦虑会消除吗?

  事实上,“被忘记”只是这种焦虑的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乌克兰人已认为命运不在自己手中,而是取决于他人如美欧俄间的利益交换。这意味着,乌民众已对国家失去信心,也缘于乌当前“国将不国”的现状:政治混乱、经济下滑、外交乏善,东部危机依旧、领土割裂。

  本来,解决这些问题尚需时日。IMF预测乌2016年GDP增速为2%,经济将开始复苏。这对于乌来说显然是一个好消息。但就在几天前,乌克兰与其最大经贸伙伴互相进行了贸易禁运。

  对于该预测,乌克兰“今日网”采取了审慎的看法:影响乌经济的因素实在太多,尤其是其中的非经济因素尤难把握,最好只是将这一预测看作是诸多情形中的一种。

  回看2015年及更早时候的乌克兰,其国民之境遇变迁实在令人唏嘘。有此历史观察,再评价2013年末至2014年初发生在这个国家的那场危机,人们或许当有更理性的认知。(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