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德民众抗议TTIP协定 专家:民意恐难影响谈判进程

2016年09月19日 18:36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央广网北京9月19日消息(记者张奥 实习记者赵梦琪)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德国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等7大城市的30多万民众走上街头抗议TTIP的谈判,TTIP就是由美国和欧盟倡导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先来到柏林,现在是当地时间上午10:17。出于对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以及工作岗位流失的担忧,德国民众走上街头在工会等反对团体的组织下,进行示威游行,他们的诉求是让欧盟停止与美国的TTIP谈判。

  美国、欧盟在2013年6月正式启动TTIP谈判,谈判内容涉及共27个领域,内容涵盖反腐措施、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和贸易壁垒等,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由欧美主导的贸易体系,双方已经进行了14轮谈判。

  不仅德国民众,奥地利、瑞典等国的百姓也在周末举行了抗议。为什么TTIP的民意基础会这么糟糕?连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

  倪月菊:对TTIP的反对之声不是从现在开始的,一开始欧盟和美国准备进行谈判的时候,在欧盟内部的反对声音实际上就比较大。它主要的原因在于标准之争,德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技术水平比较高,在国际上也是非常领先的,美国和欧盟签署TTIP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标准的问题,究竟最后是以谁的标准作为世界标准,这是一个非常难啃的骨头。

  国内反对声音最主要的还是在标准之争。一个原因是制造业方面技术标准,比如食品安全方面,就像我们所知道的转基因食品,欧盟那边是坚决不可以有转基因食品的,但是美国可以。所以欧盟民众非常担心如果TTIP达成的话,转基因食品就会大量的涌入欧盟的国家。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更加主张有自己的民族决策权,新一代的国际经贸规则的谈判,实际上是从境外的标准转移到了境内标准,就是说这个规则如果签署之后,对国内的政策有很大影响的。那么国内制定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到TTIP是不是有要求,如果有要求的话,国内政策就不能实行,必须得遵照TTIP签署一个协定。所以好多民众就认为如果TTIP达成的话,他们国内民主决策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就业水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一些大的利益集团,他们特别支持TTIP,觉得它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好处。但是基层劳工担心对他们的就业机会会有一定的影响。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贸易保护,前一段时间出了一个英国的贸易保护报告,上面说美国现在是世界上实行贸易保护最多的一个国家。所以他们就认为TTIP签署完之后,美国可能把他们作为约束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一个手段,然后自己很多情况下并不知情。

  美国向左有TTIP,希望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同时向右美国有TPP,跨太平洋与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越南等国达成贸易协定,不过近期越南政府希望推迟审批TPP,因为是美国大选悬而未决。

  近期,美国大选两名候选人希拉里、特朗普响应选民号召抨击TTIP,同时法国、德国领导人也趁机吐槽TTIP谈判中,美国人过于强势,对自身贸易保护过度,谈判不对等......长远来看,TTIP会继续谈判最终敲定,还是会因为各方阻力胎死腹中?您的判断是:

  倪月菊:我觉得它就只是一个进程快慢的问题。上周我谈到了如果TTIP签署,一个是对欧盟两个大国就是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好处。另外一个我觉得他们最大的目的还是要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签署。

  美国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制定国家贸易的新规则,以前在WTO多边的框架下,美国和欧盟在那里面掌握话语权,所以他们的意见在WTO基本上都能够实施起来。自从中国加入之后,金砖五国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太强大了,于是他想推行这种自由化的标准,结果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所以他想找几个他能够说话算数的国家,制定一个国际贸易新规则的标准。这样的话中国只能去适应这个标准,实际上奥巴马在公开场合说了,国际贸易的这种规则不能由中国来制定,所以他想把中国先抛开制定一个比较高标准的一个国际贸易规则,最后中国只能来适应,欧盟和美国实际上也是同样的这样一个目标。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