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苏联时期冷战核掩体——“42号地堡”

2017年03月22日 16: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莫斯科3月22日电 题:探访苏联时期冷战核掩体——“42号地堡”

  中新社记者 王修君

  在距离克里姆林宫仅三公里处的地下,隐藏着一处叫“42号地堡”的地方。这是一个由地洞、钢板、铁轨、通讯、指挥和生存保障系统组成的大型反核战争掩体。尽管二战结束不久后就已建成,但在冷战的几十年里,外界对这里的存在几乎一无所知。

  “42号地堡”是为了苏联最高领导层躲避核打击而修建的,其名字灵感来自“曼哈顿工程”(美国研究原子弹的工程)开始实施的年份——1942年。这一工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工建设,整个修建过程严格保密,甚至连当初建造它的工人们也只知道自己是在“修地铁”。

  这个地下世界的秘密一直到苏联解体后才曝光,此后其中一部分被改造成冷战博物馆并于2006年正式对公众开放。近日,中新社记者来到这里,一窥当年苏联的最高战备机密。

  地堡的入口在一座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旧式建筑里。要想进入地堡,需要步行下20层楼梯,来到地下65米的深处——为了防止核打击,“42号地堡”比以深度闻名的莫斯科地铁还要深,在地堡里面可以清楚地听到地铁在头顶上呼啸而过。

  作为苏联领导人的核掩体,地堡除了深入地下外,其本身构造也十分坚固。地堡外墙为金属、混凝土制成,厚度可以抵御两颗广岛式原子弹的打击。因此,“42号地堡”曾经一度被认为是“莫斯科最安全的地方”。

  进入地堡后,里面通道狭窄幽深,让人感觉压抑。通道两侧内墙由金属制成,在不甚明亮的灯光照射下,泛着幽幽的冷光。主要入口处设有值班军官岗和武器展览窗口——当年整个地堡由荷枪实弹的武装军人看守,以防敌人的内部破坏。

  博物馆为了增强游客体验感,会在游客穿过通道时突然关灯拉响警报,然后通过广播告知大家“核弹来袭”。墙上不停闪烁的红色警报配合着导游故意制造出来的巨响,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剑拔弩张的年代。

  “42号地堡”除了作为核掩体外,还担负着战时指挥中心的功能。地堡里配备有独立的能源供应系统和远程通讯系统,设置了空气净化器和食品、引用水储藏区,可供2500人在地下长期指挥和生活。此外,为了方便人员转移,地堡里还铺设了专门的铁轨,直接连通莫斯科的地铁网络。但这些区域至今仍不对游客开放。

  地堡内部对游客开放的区域已经被改为陈列室。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模型、苏联各时期通讯器材以及曾在这里生活过的苏联官兵使用的物品等。

  在陈列室里,一个可供两名游客操作的模拟核弹发射控制台十分“带感”。通过控制台前面的大屏幕,可以看到假想国的核弹已经发射,现在需要进行核反击。两名游客要同时转动钥匙,输入密码,发射核弹。紧张的视频配上四周的警报声,让游客充分感受氛围。

  事实上,“42号地堡”的模拟游戏差一点就变成现实。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苏军最高指挥官已经入驻这里,并做好了下令反击的准备。

  整个“42号地堡”面积达到7000多平方米,仅参观完其开放部分就需要一个半小时。参观完后重返明亮地面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如今作为冷战象征的“42号地堡”早已退出战备值班,但这不意味着俄罗斯安全环境得到了改善。事实上,用俄联邦委员会国防与安全委员会主席奥泽罗夫的话说,今天的俄罗斯正面临着“两面夹击”的窘境。

  如其所言,在欧洲,美国及北约国家计划在英国重新部署核导弹,在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部署重型军事装备。而在亚洲,美国已经启动在韩国部署“可打破战略平衡”的“萨德”反导系统。该系统的探测范围可覆盖整个俄罗斯远东地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许克里姆林宫早已启用了新的值班掩体。但如何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走出困境,对于安全空间已被压缩的俄罗斯来说,仍是一道比修建地堡难得多的问题。(完)

【编辑:王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