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者手记:在波恩静观全球气候谈判23载风云

2017年11月10日 12: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波恩11月9日电 (记者 彭大伟)已举行至第23届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今年在德国波恩的这一届布局不同以往——会场被分为相隔约1.4公里的两个部分,一边是各国谈判代表们折冲樽俎的竞技场,另一边则是供公众参与对话互动的边会场馆。

波恩联合国大楼内一景。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彭大伟 摄
波恩联合国大楼内一景。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离开会场的喧嚣,记者来到一栋安静的白色楼房。这里原本是波恩作为联邦德国首都时期的联邦议院议员办公楼,后来由德方提供给联合国使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故事”,楼内一处画廊近日以此为题展出了大量照片和实物,其中不少是首次公诸于众,将人们带回波恩成为全球气候治理“心脏”的缘起。

  1979年,首次“世界气候会议”于日内瓦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在科学层面探讨气候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此后,气候变化这一概念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法国人让·里佩尔坐在主席台上落槌的一张历史照片引人注目。这是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获得通过,世界各国开始相继加入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

波恩联合国大楼内展出的反映全球气候谈判进程的历史图片。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彭大伟 摄
波恩联合国大楼内展出的反映全球气候谈判进程的历史图片。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自1994年《公约》生效以来,德国在气候谈判进程中扮演了浓墨重彩的角色。1995年,时任德国环境部长的默克尔在柏林宣布《公约》首届缔约方大会(COP1)开幕。会上,波恩击败瑞士日内瓦、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和加拿大多伦多,被票选为《公约》秘书处所在地。

  那年留下的影像中,三位代表响应德国政府“无车日”的号召,推着自行车在柏林地标勃兰登堡门前合影。

  接下来,缔约方大会总体按照每年一次的频率举行着。199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各国达成了首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补充条款,即京都议定书。照片上,该届大会主席埃斯特拉达难抑制激动之情。

  然而乐观情绪很快遭遇了现实的考验,墙上一份2001年的《金融时报》用醒目的头版标题提醒人们:“布什拒绝《京都议定书》”。当年的缔约方大会首次在波恩举行,但仍作为上一年在荷兰海牙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的下半场,以完成未竟的谈判目标。

  经历长期艰苦的谈判后,各国终于在2015年的巴黎大会上达成一份用于取代《京都议定书》,旨在将全球平均气候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的《巴黎协定》。

  如今,第23届《公约》缔约方大会又回到波恩,各国也正在尝试以更大的智慧为绘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而达成一致。

  “这个展览要献给许许多多的人。无论男女老少,他们都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应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之一——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说。

  一旁的墙壁上印着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4年纽约联合国气候峰会开幕时所说的一番话:“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决定性问题……我们从未面对过如此艰巨的挑战,也从未遇到过如此巨大的机遇。如果我们未来生活在一个低碳的、无惧气候变化威胁的世界,那将会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步出展厅所在的建筑,一名参会者骑着首次出现在气候大会上的共享单车正在赶路。还有不到一周,波恩气候大会高级别会议就要拉开帷幕。莱茵河穿城而过的德国“旧都”,正等待见证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故事。(完)

【编辑:李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