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如何抗衰老最有效?俄媒称俄科学家找到“长寿基因”

2018年09月07日 16:34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如何抗衰老最有效?俄媒称俄科学家找到“长寿基因”

  参考消息网9月7日报道俄媒称,俄科学家发现人体细胞内核糖体基因的数量与人的寿命有关。俄联邦国家预算资助的遗传医学科研中心的科学家们以大批不同年龄的男性和女性为样本,研究核糖体基因与人寿命的关联,分析拥有多少核糖体基因的人最容易长寿。

  据俄罗斯《消息报》9月6日报道,除了编码细胞中各种蛋白质的基因外,研究人员研究的基因组还包含作为蛋白质生产机器的核糖体基因。在一些科普文献中,核糖体被称为“家务基因”,因为它们对维持机体所有重要功能不可或缺。

  报道称,在人类细胞中,核糖体基因的数量在200到700个之间,并且该数量在人的一生里不会改变。在比较了大批不同年龄者的核糖体基因数量的差异之后,遗传医学科研中心细胞遗传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超过俄罗斯人均寿命的样本人群中(72岁-91岁),基因组中核糖体基因数量的差异明显缩小,在270至540个之间。科学家们推测,核糖体基因数量处于理想区间内的人更有可能最长寿。

  “如果基因组中核糖体基因的数量太少(低于270个),核糖体含量水平较低,机体应对包括加速衰老的因素在内的各种压力因素的能力就较差,”遗传医学科研中心研究员叶连娜·马利诺夫斯卡娅说,“基因组中核糖体基因含量过高的人活到平均寿命的可能性也比较低。在实践中检验这一假设很困难,因为必须追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人群样本中每个人一生里的核糖体基因数量。因此,我们建构了一种模型,以便大致了解机体细胞老化的规律。”

  该研究的另一位参与者、遗传医学科研中心细胞遗传学实验室研究员纳塔利娅·利亚普诺娃强调了核糖体基因数量与人抗压能力和某些疾病易感性等特质之间的关系。

  她表示:“举例来说,我们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核糖体基因含量很高。相反,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或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核糖体基因的含量很低。根据这一指标,可以判断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甚至是性格特征,例如抗压能力。”

  报道称,利亚普诺娃甚至提议在人的护照等身份证件中注明核糖体基因的数量。这将有助于在身份证件持有者求职时评估其潜在抗压能力,或在他就医时判断禁忌症。

  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国际医疗科研部副总经理弗拉达·赛费季诺娃认为,这项研究与其他探索遗传因素与长寿之间关系的所有科学研究一样很有现实意义。

  赛费季诺娃说:“这是一个具有全球规模的科学产业,在过去15年里一直在蓬勃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一批可观的成果。人类预期寿命的长短20%-40%取决于遗传因素,该事实已经得到证明。依据这一事实,不仅能从理论上逐渐发展遗传学,还有助于研发可以显著延长人寿命的具体药物。”

  赛费季诺娃指出,遗传医学科研中心科学家的上述结论如果得到后续研究结果的证实,它有望为基因治疗开辟新方向。(编译/朱丽峰)

  美媒:哈佛报告揭示让人幸福长寿的六秘诀

  参考消息网9月5日报道美媒称,美国哈佛大学对814人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跟踪研究,以弄清什么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8月26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发布了一项成人发展前瞻报告,该报告结合了对268名哈佛毕业生、456名普通城市男性蓝领和90名高智商中产阶级女性在内的三类人的纵向研究(即跟踪其从生到老),以弄清什么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报道称,根据对这814人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跟踪数据,该研究提出了不少见解。以下是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整理出的让人快乐长寿的六件事。

  一、不吸烟、不酗酒

  报道称,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早逝”者的吸烟频率是“快乐健康”者的10倍。饮酒过量不仅会损害健康,而且从长远看还会让人不快乐,并搞砸人际关系。

  有些人喝酒是因为他们遇到了问题。但该研究表明,酒精也是问题的一个起因,而不仅仅是结果。

  二、受教育的年限越多越好

  研究发现,接受更多的教育会带来更好的习惯和更健康的生活。

  报道称,70岁的城市普通男性蓝领的身体健康状况与80岁的哈佛精英一样差。但同为70岁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城市男性健康状况与哈佛精英一样好,尽管他们的其他条件都明显低于哈佛精英,但仅仅教育的平等就足以让他们在身体健康方面实现平等。

  与身体健康相关的教育元素是自理能力和毅力,而非智商和父母的收入。城市人接受的教育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戒烟,合理饮食,并适量饮酒。

  三、快乐的童年

  研究发现,“童年时的经历会影响成年后的发展”。

  报道称,相较于一个人成长所处的社会阶层,儿时受疼爱的程度可能对其成年后的收入影响更大。对于城市男性和哈佛精英来说,高收入的最佳预测因素不是其父母的社会阶层,而是其母亲是否让他们感到被爱。

  或许最好的总结是,童年时期好的经历比不好的经历对人未来的发展影响更大。

  但仍有更多的理由抱有希望。有时,迟来的爱和支持也可能足以抚平旧伤。当人们在成年后找到一个有爱心的配偶或信任的朋友时,苦难童年的伤害可能会被消除。人需要每个年龄段的爱,而“迟到总比没有好”。

  四、人际关系就是一切

  这项研究发现,人在变老时能愉快地施舍他人并感激地从他人那里获取,他们就是成功的。

  许多拥有聪明才智和家族财富的男人和女人日子过得并不好。而很多没那么多有利条件的人却活得很好。造成巨大差异的是人们的社交能力。

  报道称,成功地老去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并继续结交朋友,50岁时仍不断扩大的社交圈子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成熟同样重要。

  五、处事技巧

  糟糕的处事行为,比如发脾气和责备他人,可在短期内抚平不良情绪,但在长期内会造成严重破坏。

  报道称,指责别人、消极攻击、否认现实、出尔反尔、陷入幻想,这些都是适应性差的应对方法,会导致不良后果。这些行为在短期内能缓解负面情绪,但在长期会造成严重破坏,会损害人际关系并带来糟糕的人生决定。

  六、乐于分享

  自我改善生活的最佳途径是专注于帮助周围的人。

  报道称,乐于分享意味着建立社交圈子。基于社交圈子提供的机会,乐于分享还意味着在更大的社会圈子中充当年轻成年人的顾问、向导、导师或教练。研究显示,在30至45岁之间,人们对个人成就的需求会下降,而对社会圈子和隶属关系的需求会增加。

  把人生的头几十年用来建立美好的生活和一个丰满的自我——然后把剩下的几十年用来与别人分享自己获得和学到的东西。

  外媒称日本人长寿缘于多重因素:不只因为日式饮食

  参考消息网8月6日报道外媒称,不久前全世界最长寿的老人都千代去世,享年117岁。现年115岁的田中力子将取而代之成为全世界最长寿的老人。两人都来自日本。

  据拉美社8月4日报道,日本人以持之以恒的韧性和均衡的生活方式闻名于世,而这也是长寿和健康的两个关键要素。因此,日本12.5%的人口在75岁以上、2%的人口已经超过90岁,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日本拥有世界百岁老人的比例最高,超过6.7万人超过了100岁。

  报道称,日本当局从1963年开始收集相关数据,当时百岁公民的人数为153人。这个数字在35年之后的1998年,首次超过1万人。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最新报告,这一趋势之所以得以持续发展,主要是因为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以及日本人对不健康生活方式有了准确认识。

  全世界的科学家几十年来都试图解开日本人长寿的秘密,并仔细比较了该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

  报道称,尽管人们一直认为脂肪含量低以及富含蔬菜和鱼类的饮食是关键,但专家们认为这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日式饮食。

  日本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应当从遗传学、生活条件、社会发展、居住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报道称,即便如此,饮食依然是一个最引人关注的因素。调查显示,数十名日本百岁老人表示,他们吃得不多,但会细细咀嚼品味食物,而且会在吃红肉的同时也会摄入鱼类等白肉,使饮食结构更加均衡。他们认为这些饮食习惯是自己的长寿秘诀。

  专家历时40余年研究发现:多休假可以延长寿命

  参考消息网9月4日报道德媒称,在慕尼黑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上,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医学人员介绍了一项新研究成果,其结论是“休假可以延长寿命”。该研究同时在《营养、健康与老龄化》期刊上发表。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8月31日报道,该研究历时40余年,有1222名受试者,他们都是1919年至1934年之间出生的男性高管。这些受试者在1974年被纳入了“赫尔辛基商人研究”,这是一项对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纵向研究。截至2014年的数据评估显示了睡眠时间、工作强度和假期长度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显示,那些经常休较长年假的受试者的死亡率低于那些每年休假不足三周的受试者。休假较少的人群在退休年龄前死亡的风险概率,比那些休假较多的人群高出37%。

  此外,那些休假较少、工作更多的受试者,也面临更多压力,一般睡得也比那些休假较多的人要少。

  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即便生活方式很健康,也无法弥补休息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赫尔辛基大学的蒂莫·斯特兰德贝里教授说:“不要以为在其他方面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抵消工作强度太大、不休假的影响。休假可以成为释放压力的好途径。”

  所有古人都活不过30岁?古人不长寿观点存在误区

  参考消息网7月19日报道美媒称,人们认为古人不长寿的观点存在误区,并非所有古人都活不过30岁。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7月16日报道,你可能看过这部动画片:两个穴居人坐在自己的洞穴外敲打石器。其中一人对另一人说:“哪里有点不对劲——我们的空气很干净,水很纯净,我们进行大量锻炼,吃的都是有机食物和放养家畜的肉,但我们还是都活不过30岁。”

  报道称,这部动画片反映了人们对古人寿命的普遍观点,但该观点存在误区。并非所有古人都活不过30岁。古代文献证实了这一点。公元前24世纪,埃及人维齐耶·普塔霍特普曾写过几首关于年老力衰的诗歌。古希腊人将年迈视为一种神的诅咒,而他们的墓碑也证实了有人能活到80多岁。古代艺术作品和雕像也描绘了年长者的面貌——体态佝偻、肌肉松弛、遍布皱纹。

  不过,并非只有这一类证据。对远离现代医疗和市场的现存传统人种的研究显示,他们的死亡年龄比大多数人以为的要大得多——他们能活到70岁左右。一项研究显示,尽管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死亡率不尽相同,但各类传统人种的死亡率数据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报道称,因此,看来随着人类不断进化,其寿命也呈现出独有的特征。传统族群在婴儿期的死亡率较高,之后死亡率急剧下降,在大约40岁之前保持平稳,然后在70岁左右达到顶峰。大多数人在60多岁甚至年龄更大时依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直到开始衰老为止。这种衰老是身体机能的衰退,这时即使一个因素未能致命,另一个因素也会很快带来致命打击。

  “征服死亡”! 美媒:谷歌斥巨资研究长寿裸鼹鼠

  参考消息网2月1日报道美媒称,“冈珀茨人类死亡率定律”读起来不顺口,但很容易理解:哺乳动物越老,就越可能死亡。这是一个有关生命的事实,但裸鼹鼠显然是个例外。卡利科实验室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这种外表光秃秃的啮齿动物的死亡风险不一定同它的年龄成正比。卡利科实验室有着揭开衰老之谜的宏伟目标。

  据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1月30日报道,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无毛动物有着很长的寿命和一系列似乎使它不可战胜的特征。裸鼹鼠似乎不像大多数哺乳动物那样会感受疼痛。人们研究的数以百计的裸鼹鼠中只有少数几只患上了癌症。它们还能一次屏息18分钟,却没有遭受明显的副作用。

  报道称,不幸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裸鼹鼠掌握着长生不老的秘诀。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生物系教授斯坦·布劳德说,虽然这种动物在年纪轻轻时就可能因为掠食者或其他自然因素而死于野外,但那些安然度过这个脆弱时期的裸鼹鼠会活得很久。这同卡利科有关裸鼹鼠在实验室环境下较为长寿的发现是一致的。由于去除了自然因素,实验室中裸鼹鼠的总体存活率明显高得多。

  为什么裸鼹鼠会如此受关注,而不是海龟或100岁的巨蛤?为什么谷歌的母公司“字母表”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在卡利科实验室研究这种啮齿动物?

  布劳德认为,这很可能同裸鼹鼠的端粒有关。端粒就像一支新笔的笔帽,它们会保护DNA免受破坏或发生衰退。但经过细胞的生命周期,端粒本身会受到破坏,因为细胞会制造自身的副本。一旦失去端粒,细胞就再也无法制造新组织。这个高度科学的分子过程就是人们俗称的衰老。

  布劳德说:“裸鼹鼠似乎能保护它们的端粒。它们能拥有更多细胞周期。这真是一个很酷的把戏。”他猜想,这可能是进化的结果。例如,小鼠总是面临危险,因此它们在生物学上的优先事务就是快而多地进行繁殖。这就没有给自然选择留下很多余地来发挥其魔力、选取能帮助小鼠活得更长的特征。

  报道称,另一方面,一旦在地下建立起聚居地,生活在野外的裸鼹鼠就会比较安全。裸鼹鼠主要以植物的根和块茎为食,这意味着它们不必离开住所。从进化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在有关长寿的特征和有利于快速繁殖的特征中,自然有可能选择前者。

【编辑:郭泽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