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再见!“机遇号”:15年传奇落幕 曾在火星上发现水

2019年02月14日 07: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2月14日电 据美国中文网报道,当地时间13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火星上的“机遇号”探测器在登录火星15年之后被宣布“死亡”,它曾“超额”完成任务,并在火星上发现了水的存在。

    资料图:2004年,NASA发射了两台火星漫游车:勇气号和机遇号。 这两台火星探测车最初设计用于拍摄、探索和研究火星表面的任务,设计寿命只有90天。然而,这两台太阳供能探测车的运行时间远远超过了它们的设计寿命。相隔半个火星的勇气号和机遇号,揭开了一个人类长久以来一直充满好奇的红色星球。
    资料图:2004年,NASA发射了两台火星漫游车:勇气号和机遇号。 这两台火星探测车最初设计用于拍摄、探索和研究火星表面的任务,设计寿命只有90天。然而,这两台太阳供能探测车的运行时间远远超过了它们的设计寿命。相隔半个火星的勇气号和机遇号,揭开了一个人类长久以来一直充满好奇的红色星球。

  据报道,“机遇号”其实早就超额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按照最初设计,它仅仅能够使用3个月。但是“机遇号”却“坚守在一线岗位”,直到2018年6月,火星爆发剧烈沙尘暴,“机遇号”的太阳能板无法产生足够的电量维持其运转,导致其失联至今。

  NASA曾希望当沙尘暴过后,探测器可以继续恢复工作。2018年秋天,NASA宣布只用一个月试图与机遇号重新连线。

    在经历了登陆火星以来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后,失联近四个月的火星漫游车机遇号或将迎来“复活”。自今年6月10日以来,一场覆盖火星1/4面积的沙尘暴遮天蔽日,这也使得采用太阳能动力的机遇号火星车完全失联。而随着沙尘暴的消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机遇号项目主任约翰·卡拉斯(John Callas)在一份声明中说:“目前太阳正在逐渐冲破毅力谷上空的阴霾,不久就会有充足的阳光照射,机遇号火星车的电池能够进行充电。”
    资料图:机遇号火星车。

  “有的人可以接受放弃,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哈里森博士说,“我们觉得应该给这个探测器一个公平的机会。”

  2月12日晚上,NASA给“机遇号”发送了最后一次呼叫,但是没有得到回应。

  “那是一个很阴沉的时刻,”在拨叫现场的工作人员哈里森回忆说,“我们基本就是等待这种必然的结果。”

    2014年1月24日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日前公布了一组火星漫游器“机遇号”在火星表面拍的高清全景图像。通过这幅由多张照片组合而成的图片,可以看到火星表面的火红土壤和高低起伏,极为壮观。
    2014年1月,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组火星漫游器“机遇号”在火星表面拍的高清全景图像。通过这幅由多张照片组合而成的图片,可以看到火星表面的火红土壤和高低起伏,极为壮观。

  据报道,在“机遇号”登录火星的15年间,其从火星表面拍摄的照片以及传回的数据,让科学家近距离地看到火星上几十亿年前水的痕迹。由于探测器的寿命比科学家预想的长得多,NASA在后来又投放了新的探测器。

  2012年,一个更大、更多功能的探测器“好奇号”在2012年抵达火星。NASA还计划在2020年再投放一台。

资料图:“机遇号”在火星的第24天,用全景相机拍摄的空着陆器。
资料图:“机遇号”在火星的第24天,用全景相机拍摄的空着陆器。

  “他们的观测和人类产生共鸣,” 该计划的研究人员之一、华盛顿大学的行星地质学教授阿维德森说,“从它的视野来看,这就好像你走在行星的表面,你不会觉得像是在看遥远的外星球。”

  在2013年,在火星工作将近10年的 “机遇号”在一块富含黏土的岩石中发现非酸性水存在的证据。依据这一发现推断,在火星形成早期,星球环境或许更加适宜孕育生命。

资料图;2010年,“机遇号”驶过后留下的痕迹。
资料图;2010年,“机遇号”驶过后留下的痕迹。

  2003年和机遇号一起从地球出发的还有另外一台探测器“勇气号”。两架探测器都超额完成任务,“勇气号”在2010年停止工作。

【编辑:郭佩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