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韩国高考路在何方?

韩国高考路在何方?

2019年12月05日 00:50 来源:北京青年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韩国高考路在何方?

  ◎楚团长

  2020学年的韩国高考于今年11月14日结束,约54万人报考。高考当天,整个韩国都高度戒备,为考生们让路和服务。国家机构、大型企业甚至是股市开盘都延迟一个小时,以避免形成道路堵塞。为了配合英语听力考试,飞机起飞和降落都暂停25分钟,穿过领空的飞机必须保证飞行高度高于3000米。

  这场和中国高考一样关乎人生的重要考试,从早上8点持续到下午5点,考生需要在一天之内考完五门学科。连续九个小时的奋战是一种意志力的考验,不少考生都戴上尿不湿进入考场,以节约上厕所的时间。

  然而,韩国高考早已不是单个学生的较量,而是家庭、阶层之间的竞争。今年韩国热播剧《天空之城》这部反映韩国中产阶级在残酷高考竞争前不择手段、人性扭曲的黑色喜剧,引发了韩国社会的强烈共鸣。这部剧的英文剧名《SKY Castle》别有意味,SKY是韩国三所顶尖大学——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的英文首字母排列而成,而Castle则既指“城堡”,也指“围城”。

  踏入SKY级别的名校,就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机会、人脉资源甚至是婚恋对象,于是高考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位学生家长对于高考的残酷都有着切肤之痛。《天空之城》真实地还原了韩国家庭对于高考的那种绝望性投入,因剧中金句频出更是被社会奉为“人生剧”。韩国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尹恩惠就表示“该剧真实地反映了江南地区的教育现实”。

  弘益人间

  ◆再穷不能穷教育

  ◆“如果你有一个儿子,送他去首尔”

  ◆私立教育成为家长们军备竞赛的军火提供商

  先来回顾一下当代韩国教育的发展之路,看看它的利弊得失。

  1945年,日军投降,二战结束。脱离日本统治的韩国政府接手的是一个经过了近50年殖民教育,国家文盲率高达53%、只有14%的人接受过学校教育的新生国家。

  面对惨淡的现状,加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便成为了光复后韩国统治者的共识。1941年,还委身于上海租界的韩国临时政府就发出了“弘益人间、梨花世界”的国家教育宣言,这句话源自朝鲜创世神话,也诠释了韩国第一代政权对教育的看法:开启民智,普惠民众。

  1948年,韩国将“弘益人间”的教育思想正式写入新宪法,同时规定小学阶段实行义务教育。次年发布的《教育法》则详细制定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6334的现代化学制,并参照美国教育体系,设置了地方教育自治的结构,成为日后私立教育大发展的基石。

  当时,朝鲜半岛南北分治,近九成的矿产资源集中在朝鲜。一穷二白的韩国上下,却相信一句老话:再穷不能穷教育。

  独立之初韩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当时三万三千多名中小学教师中近70%是日本殖民者,随着他们战败回国,韩国教育界就像被灭霸打了个响指,有生力量消失一大半。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办大事,将京城帝国大学、京城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合并为首尔国立大学,全力发展教师资源。

  战争中韩国八成的学校毁于战火,为了发展基础教育,韩国小学一个班级常常有100多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有90%的适龄儿童接受了小学教育,为之后经济起飞的“汉江奇迹”奠定了基础。

  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韩国还是不折不扣的农业国。巨大的差距让时任总统朴正熙痛心疾首,也促使他开始向中苏取经,拿出了振兴工业的一五计划。但此时的韩国教育却遭遇了供需两缺的问题,战争结束后,韩国在1958年前后迎来了婴儿潮,生育率一度高达6.3,但师资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1965年,韩国初中入学率仅30%,孱弱的教育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讲究实用主义的朴正熙政府对这种教育现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三大措施:

  1.从1962年起连续实施了两期《义务教育设施扩充5年计划》,通过政府买单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2.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大力扶持职业教育,鼓励适龄青年接受技校、专科院校培训,尽快为工业建设添砖加瓦;

  3.强制取消初中考试入学,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考试+摇号”升高中的方法,以便分流更多学生到技校与专科院校。

  1968年,政府公布《长期教育综合计划(草案)》,正式提出了“教育立国”的国家战略。朴正熙政府对教育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了韩国在70-80年代的经济奇迹。韩国教育也在这期间完成了“弘益人间”的阶段性历史使命,小学生数量增长了约千倍,初、高中生增长了约40倍,专科(包括大学)生增加了50多倍,小学初高中入学率分别高达99%、75%、54%,国家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但在取得卓越成绩的同时,隐患也埋下了种子。

  经济发展中,高速的城市化导致大城市的教育资源要远远优于偏远地区,以至于当时社会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如果你有一匹马,送它去济州岛;如果你有一个儿子,送他去首尔。”集中的教育资源带来了激烈的社会竞争,早在六十年代,就有学生因不堪中考压力选择自杀。

  此外,韩国鼓励私人办学,在早期确实降低了政府普及教育的成本。但以营利为目的的民营办学最终逐渐退出了基础教育领域,转向溢价更高的课外辅导和高等教育。当社会教育资源竞争加剧时,私立教育立马就成为家长们军备竞赛的军火提供商,成为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的催化剂。

  韩国政府在义务教育普及上的远见卓识,创造了韩国的经济奇迹,而经济腾飞永远能掩盖所有问题。当增长开始放缓,各种各样的弊病也随之暴露。

  天空之城

  ◆高中抽签入学意在打破师资生源壁垒,但也深陷质疑

  ◆发烧一般的课外补习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考SKY级别的大学,逐渐成为高考梦魇

  1980年的韩国显得格外动荡,风口浪尖中上台的全斗焕亟需民意的支持。自1945年以来,高考已经在大学自主招生和全国联考之间经历了6轮的反复折腾,“朝令夕改”式的改革永远无法使大多数人满意。让更多家庭享受到大学教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经过六七十年代的市场经济活跃,不同教育背景的工资水平差距逐步拉大。大学毕业生在八十年代初可以拿到1400美元左右的月薪,而高中生就只有700美元。民众对大学教育的渴望愈演愈烈,然而中学扩招和有限的大学教育资源之间形成了错位,1980年的大学毛入学率仅为15%左右,竞争相当激烈。

  此时原本为抑制中考恶性竞争而颁布的高中均衡化政策开始显得不合时宜。1974年高中入学率刚刚突破30%,为保障教育公平,缓解学生压力,政府决定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时采取抽签入学的方式打破重点高中的师资生源壁垒。方案得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支持,但也一直深陷质疑。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质疑这种教育耽误了自家孩子考大学,纷纷不惜重金将儿女送进课外补习班,发烧一般的课外辅导很快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全斗焕政府适时地拿出了“教育良性发展和防止课外辅导经济过热的措施”,即著名的“730教育改革”,其核心内容为:大学扩招、延长职业教育学年、严禁课外辅导。但这一政令并没有彻底消灭课外辅导,家长、辅导机构一度与政府打起了游击战,这种博弈持续至今。

  这次改革还彻底改变了高考唯分数论的考核模式,要求加入20%-50%的高中内审(学校推荐)考核。不唯分数论,在残酷升学战争中带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1981年,《教育税法》的推出强有力地保障了教育财政的投入,此后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就一直超过20%。与此同时,国民的“终身教育”被纳入到国家宪法中,成为韩国四大国政目标之一。高考在教育全局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此时也恰是韩国经济的一个转折点,从重工业的蒙头狂奔,到减速换挡、产业升级,科技兴国成为国家战略。三星、LG等财团初涉半导体、面板等高新技术行业,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

  整个九十年代是韩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期,毛入学率爆发式增长,1997年大学的毛录取率突破52%,高居世界第八位。而这恰恰是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从1987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1995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仅仅花了八年,高等教育的弯道超车居功至伟。

  从建国之初,韩国就积极扶持私立教育。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政府公共支出主要用于普及义务教育,私立教育主要投身于高等教育的格局。

  在这期间,韩国高等教育悄然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名校中心化和招生自主化。

  朴正熙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曾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韩国生育率在七十年代下跌,18岁适龄人口在1990年出现峰值后逐年下降。这导致考上大学变得不再难,但由于教育资源逐渐向名牌大学集中,考SKY级的大学,逐渐成为高考梦魇。

  伴随着义务教育完成普及,平准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素质教育思潮逐渐抬头,1995年政府启动了一项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创造性为原则的英才化改革,扩大了大学在高考中自主招生的权利,将高中内审制替代为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生活记录簿,奠定了如今韩国高考的格局。

  看似不经意的两个变化,却最终让韩国高考演变成一座“炼狱”。

  高考“炼狱”

  ◆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兴趣爱好统统要为学业让步

  ◆韩国10-19岁青少年自杀率居全世界首位

  ◆补习班费用可以咬牙省出来,但能左右高考成绩的“软指标”却很难买到

  面对《天空之城》里的经典设问“只要能把孩子送入好大学,就算最终落得亲子关系破裂,甚至家破人亡,你也愿意吗?”恐怕不少韩国家长心中也没有底气回答。

  2011年11月24日,一名18岁的池姓考生因捅死自己的母亲并藏尸在房间内,8个月后被捕。在3月模考中,在全国七十万考生中排4000名左右的他谎称自己考了62名,但母亲对此并不满意,用棒球棍对其进行了殴打,勒令他必须下次考到第一名。由于担心母亲前往学校了解真相,最终决定痛下杀手。

  这一惨绝人寰的案件或许过于极端,但高考带来令人崩溃的压力确实是很多韩国青少年的噩梦,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兴趣爱好统统要为学业让步。据2017年《世界卫生统计》,韩国10-19岁青少年自杀率居全世界首位,而“成绩和升学问题”连续10年成为韩国青少年自杀的头号死因。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成为拐点,当时的第二大财团大宇集团倒闭引发了连锁效应,大量企业陷入经营困难。当裁员潮来临,高学历成为护身符。现代重工工程师闵喆九就向采访他的日本调查官直言:“金融危机后,社会两极分化更加明显了。三星、现代这样的大企业,普通职员的年薪还可以拿到五千万韩元,小企业做同样工作的员工就只能拿到两千万,因此全社会拼了命地向上流社会争挤。”

  然而敲开三星、LG、乐天等大公司求职大门的唯一钥匙就是顶级学府的学历。在高等教育普及的韩国社会,七成年轻人拥有本科学历,但只有2%的人有机会踏入SKY级别的名校。考不上SKY就意味着失败,每年有20%以上的考生选择复读,2018年的9位满分考生中,8位是复读生。

  亲历1997年金融危机的家长们从小就将孩子置身紧张的氛围中,告诫他们人生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天空之城》中学霸苦读的情节并非是艺术的夸张,韩国教育广播公社(EBS)的纪录片《学习的背叛》更详细地跟踪了韩国青少年们六点起床、凌晨回家、每天花16个小时在学习上的艰苦生活。

  日本高中盛传所谓的“四取五落”,即每天睡4个小时就能考上理想大学,睡5个小时就会落榜。但韩国高考的现实可能要更加残酷,想要赢得这场战争,“父亲的财富,妈妈的信息,孩子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而父亲的财富、妈妈的信息重要程度可能还在孩子的努力之上。

  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学供给不足时代一样,考生们选择参加课外补习来为自己赢得优势。根据韩国统计厅2012年的数据,全国中小学生以升学为目的的课外补习参与率达到69.4%。父母收入越高、社会地位越高,就越是重视孩子在课外辅导上的投入。韩国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月收入为700万韩元(4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家庭,每月课外补习支出达2600元人民币,是月收入100万韩元(6千元人民币)以上家庭的9倍。课外补习费用占韩国家庭消费支出之比达到12.6%。

  这种对教育不计成本的投入再度引发了政府的担忧,2014年,堪称史上最严的《教育正常化及限制提前教育的特别法令》出台:禁止课外辅导教授超纲知识,禁止考试出现超纲内容,禁止在自主招生中考查超出课本的内容。然而这种改革,只能短暂压制市场繁荣,改变不了供需两旺的畸形生态。

  补习班的费用或许普通家庭还可以勒紧裤腰带攒上,但“素质”是很难用钱买到的。九十年代末的“英才教育”思潮下,为了让韩国“宝宝”们高兴起来,大学录取开始考量学生的综合生活记录簿,即对考生高中三年的学校表现、社会实践、课业成绩进行评估,并折算成相应的成绩。

  《天空之城》中社会精英通过成为银行超级VIP,享受顶尖水平的高考协调员服务,由专业人士为孩子设计编写“综合生活记录簿”的桥段是韩国社会的真实现象。试图引起全社会反思亲子关系的《天空之城》播出后,家长们不但没有反思,第一反应却是“到哪儿去找剧中那样优秀的高考协调员?”导演赵贤卓无奈感慨:“这就是韩国教育的现实。”

  找到合适的课外辅导班和高考协调员的重任往往就落在母亲身上,考生妈妈会寻找家庭条件相当的伙伴搭建交流圈子,互通有无,选择优质补习班和值得信赖的协调员。优质资源的稀缺性导致这样的圈子常常是封闭的,如果哪位妈妈泄露机密,就会被毫不留情地踢出去。成功将孩子送入SKY名校的妈妈则会享受到崇高的社会礼遇。

  大韩迷途

  ◆能依赖的只有勤奋,但越努力似乎差距越大

  ◆富家子弟在起跑线上遥遥领先

  ◆大学生满街跑,水电工却找不到

  2016年韩国教育广播公社拍了三集纪录片《学习的背叛》,片名分别是“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我为什么讨厌你”和“梦想的资格”。

  从某种意义上,片名概括了韩国教育七十多年的发展轨迹。正是义务教育普及、中学教育均衡、职业教育推广、大学教育扩招的努力,让国家完成了“弘益人间”的教育格言,兑现了宪法中“所有国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承诺。但伴随着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拉大,教育和高考逐渐成为社会声讨的对象。

  面对未来,韩国教育需要回答的是,民众和考生到底还有没有梦想的资格?

  《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一集中的主角允艺媛,出身于偏远村落。十六岁的她生活中没有漫画、网络和娱乐明星,她每天要在书桌前枯坐十几个小时,长期写字让右手布满老茧。不少韩国学子在网络上全程直播自己的学习,允艺媛不时打开直播软件看看他们,因为“只有亲眼看到别人的努力才能刺激到自己”。

  梦想成为医生的她知道自己拥有的资源相当有限,想要考入理想中的学校就必须不分昼夜地刻苦努力。与首尔的学生相比,允艺媛能依赖的唯有自己的勤奋。虽然她已经非常努力,但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份成绩还是给了她当头一棒:在学校的359人中,她排名313,越努力,差距似乎越被拉大。

  20世纪80年代,SKY梯队中排名第一的首尔大学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出身贫寒,而如今其一半的学生都来自于富裕的首尔江南地区。补习班和综合生活记录簿的存在,让富家子弟在起跑线上遥遥领先。若就入学考试的成绩来说,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要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高出43分。学习真的不会背叛努力的人么?

  更为可悲的是,即便踏入名牌大学,也并不意味着逃出生天。韩国大学生的失业率近年来飙升,大企业的工作岗位有限,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不愿意屈身成为工人。教育的错位形成了“大学生满街跑,水电工却找不到”的扭曲状况。

  韩国《中央日报》分析了韩国大学毕业生2014年到2017年的就业数据,发现名校也没能避过就业寒潮。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从64.5%下滑到了62.6%,创下2011年来新低,而SKY名校的就业率下滑幅度甚至超过了普通高校。

  2007年韩国畅销书第一名《88万韩元世代》描绘了年轻人的尴尬处境:韩国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只有5%有机会被录用为公司正式职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韩国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2万美元水平,然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只能拿到88万韩元的月薪,折合人民币不到6千元。

  七十年间,韩国政府通过不断的改革、投入与妥协,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脆弱又卑微的公平,却让教育和高考一步步走向了疯狂。一手遮天的财阀、大而不倒的名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背后,藏着那个所有人都明白、却又不愿面对的真相: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罗马人筑起了城墙。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饭统戴老板”,ID:worldofboss)

  本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