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新冠疫情考验全球治理

新冠疫情考验全球治理

2020年03月12日 10:34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正在成为

  一场波及全球的健康危机,

  而且正在演变成一场经济危机

  并且对全球治理构成挑战

  新冠疫情考验全球治理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安然

  发于2020.316总第939期《中国新闻周刊》

  布鲁斯·艾尔沃德是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2月24日,他在考察中国采取的抗疫行动之后评价说,“面对一种未为人知的新型病毒,中国采取了恢弘、灵活和积极的防控措施。”

  如今,这样的措施已经显著地减缓了新冠病毒在中国国内的传播势头,但这种病毒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形势,正在考验着不同公共卫生体系的应对能力。

  截至北京时间3月9日17时,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达到28673例,死亡686例。其中,意大利确诊病例逼近1万;不仅如此,意大利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突破5.04%,为全球最高,与之对应的死亡人数是463人。在这些不断刷新的数字的带动下,疫情以意大利为中心正在向整个欧洲加速扩散。

  在美国,随着“至尊公主”号邮轮停靠在加州奥克兰港,全美已确诊至少687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包括死亡患者22例,疫情迅速蔓延至全美34个州和华盛顿特区。

  中东地区疫情也在持续蔓延。3月9日,伊朗新增595例确诊病例,总数增至7161例,死亡病例增至237例。受疫情影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将取消新年致辞,以避免聚集增加病毒传播风险。为防范疫情,伊朗全国法院已批准释放大约7万名囚犯。

  与此同时,韩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在下降,在疫情严重的大邱和庆尚北道,病毒的蔓延出现了放缓势头,但仍在继续。

  3月9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在许多国家出现,该疫情构成大流行的威胁“已经变得非常真实”。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正在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健康危机,而且正在演变成一场经济危机并且对全球治理构成挑战。

  起初对新型冠状病毒影响的预测总是令人想起2003年暴发的SARS,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共识是,新冠疫情所带来的损害比SARS更大。这不仅是因为这一新发传染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远超前者,而且其经济后果很可能与其他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

  防御病毒扩散的应急措施导致了供应链中断和生产、服务的停顿。随着疫情的升级,它造成的全球冲击将比单纯的供应链中断更为严重。在美国,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影响与油价暴跌形成叠加效应,引起美股暴跌,标普500指数在3月9日开盘下跌逾7%,触发熔断机制。

  目前来看,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急剧上升。各国政策制定者需要认识到,除了降息和财政刺激措施外,还要解决对全球供应链的巨大冲击,而这正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好机会,而非自我封闭之时。

  新冠疫情引发的一个直接问题是,世界各国应如何组织起来应对传染病的威胁。世界范围的疫情暴发进一步影响着人们如何看待全球化,以及对国际合作的思考。

  与传染病作斗争的黄金法则是各国将信息及时公之于众。例如,在疫情早期,中国科学家迅速鉴定出新冠病毒,并共享了该病毒的基因序列,从而促进了全球疫苗研发的合作。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的继续传播,人类不得不依靠政府之间的合作来有效地抗击这种疾病。

  每隔几年,人类就会面对全球性的新发传染病。本世纪仅仅过了五分之一,就出现了SARS、H1N1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寨卡病毒,以及眼前我们还有太多未知的新型冠状病毒。没人知道新冠疫情会持续多久,如果它没有随着北半球春季的到来而传染性下降,那么全世界的人们就必须等待疫苗开发和推广,才能让更多人进入“安全地带”。

  现代医药和健康水平已经大大降低了暴发传染病的频率,显著减缓了疾病的传播速度,同时降低了死亡率。目前,新冠病毒造成的总体死亡率约为3.4%左右,其中老年人和本来就有健康问题的人面临的死亡风险最高。而相比之下,早期现代意大利北部暴发的流行病,其死亡率高达30%~40%。

  传染病流行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全球公益事业,需要加强全球协作。传染病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的国家,决策者必须相应地调整其应对方式。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应当尽可能地采取旨在保护医疗工作者和弱势群体的措施。

  纵观历史,危机与人类进步往往相伴而生。尽管日益猖獗的新冠病毒疫情可能会加深民族主义和孤立主义,并带来全球化的放缓,但另一方面,这次疫情暴发也可能刺激掀起新一轮的国际合作浪潮。世界各国目前还在为减少新冠病毒带来的恐惧和损失而斗争,在此过程中,它将鼓励人们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全球化模式。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9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刘欢】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