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缅甸抗疫:措施严格秩序井然

缅甸抗疫:措施严格秩序井然

2020年05月11日 04:43 来源:光明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缅甸抗疫:措施严格秩序井然

  【全球抗疫进行时】

  缅甸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每千人口医生数和病床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多数医院内无呼吸科,严重缺乏CT机、呼吸机等治愈新冠肺炎的必要设备。正是鉴于比较薄弱的医疗基础,缅甸联邦政府对疫情防控尤为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比世界大部分国家更严格的封锁隔离措施。

  防控措施再升级

  根据世卫组织的通报和中国的防疫经验,21天的隔离期可以控制高达98.7%的新冠病毒传播,但是由于检验条件限制等原因,缅甸政府日前宣布,将隔离期由14天延长至28天,其中包括21天的定点隔离和7天的居家隔离。与此同时,缅方将禁航令及限制外国人临时入境限制时间由4月30日延长至5月15日。

  依照缅甸《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法》的授权,缅方出台一系列细则,明确要求除必须前往政府部门、组织、公司、工厂、企业等上班的员工外,其他人员一律居家,不得随意外出;采购必要物资时,除司机外每户只允许一人,且必须佩戴口罩;如需前往医院、诊所就诊,每户除司机外只允许最多两人同去;接送上班人员的车辆和获准来往的车辆只能在社区范围外停靠。如在特殊情况下增加外出人数,须通知相关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不许社区外人士进入社区,违者将依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法》被追究责任。为此,政府甚至开通了举报热线,专门监督公务员在刚刚过去的泼水节假期不得违反规定返乡,以确保禁令面前人人平等。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仰光,当地政府于4月18日开始实施宵禁,每天晚10时至次日凌晨4时禁止出行。受疫情影响,往日人潮涌动的繁华街区开始变得冷冷清清,昔日街道、楼宇间的广告牌也换成了“保持社交距离”的提醒。根据缅方交通部门数据,疫情前仰光每日约有200万人次乘坐公交车,现已锐减至20万人,而仰光原有的4000多辆公交车中已有近2500辆停运。仰光现在已经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的旱季,午后气温近摄氏40度,可炎热的天气也未影响大多数人戴口罩的习惯。各大主要菜市场门口,开始设立洗手台,方便人们随时洗手,而市内各大超市,安排专人提供消毒液,为手推车、提篮进行消毒。

  因为疫情,很多人的生计受到了影响,仰光的出租车司机及人力车车夫便是受波及最大的人群之一。当前,政府规定餐馆、咖啡馆禁止堂食,但允许提供外卖。疫情的特殊背景催生了缅甸电子商务和快递行业的发展,许多出租车司机及人力车夫也开始转型,为当地居民提供日用品运输与食品配送,这的确惠及了很多当前被隔离封锁的人。

  隔离下的仰光生活

  由于发现确诊病例或密切接触人群,仰光当前有10个镇区及多个街区楼宇被封锁,辖区内居民需要在家执行为期21天至28天不等的隔离。缅甸华人杨先生所居住的位于使馆区附近的小区便因发现确诊病例而被封锁21天。杨先生表示,缅甸的快递行业原先并不算发达,自己也不常用网上订货与快递服务,购买日常用品更倾向于去超市自行挑选,但隔离的限制迫使他开始求助于快递。由于在仰光被封锁隔离的民众日渐增多,在实施隔离政策的前几日,快递送货服务一度出现爆单的情况,好在各商家调整及时,几天后便恢复正常运营。

  杨先生介绍,受疫情影响,他所在的小区的管理也出现了变化,小区内的健身房、游泳池停用。原本公寓每层设有垃圾房,由物业专门进行打扫,由于保洁人员无法进入小区,各户居民需将垃圾封闭包装后,于每日下午1~3点乘坐公寓内的专门货梯小区内指定地点倾倒。而所有的快递送货被集中收纳于小区门口处的专门设定区域,由物业专人管理,方便各户居民前往取货。由于小区内部外籍人士较多,公寓大堂、电梯间等位置都张贴有英缅双语的防疫建议、注意事项及疫情期间小区运行的管理规范。现在,每日傍晚时分已经成为部分居民的固定“放风”时间,大家相互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有的跑步、散步,有的进行跳绳、拉伸等各项活动。

  杨先生表示,自己平时工作繁忙,陪伴家人的时间有限,这次的隔离给了自己难得放松和陪伴家人的时间,但疫情对很多人包括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甚至威胁到了很多中低收入人群的生计。当前,缅甸教育部宣布于5月中旬开始尝试网络授课,但全面复课仍遥遥无期,自己也为孩子的学业感到担心。杨先生说:“封锁隔离期间,我每天都会关注疫情新闻,中国赴缅医疗专家组的诸多表态给了我莫大的慰藉,中方专家认可了缅甸医生的敬业和细致,也认为缅甸疫情大暴发的可能性不大。缅甸是佛教国家,人民淳朴善良,绝大多数民众都会听从并遵守政府的规定,我相信缅甸能够控制住疫情,衷心希望疫情早日过去。”

    (本报仰光5月10日电 本报驻仰光记者 鹿 铖)

【编辑:李赫】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