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危机面向未来 德国迈向绿色经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应对危机面向未来 德国迈向绿色经济
2009年09月24日 11:18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尽管当前德国经济仍未摆脱衰退困扰,但德国政府着眼长远,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将绿色经济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并以此谋求面向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

  德国环境部在今年6月召开的第4届创新会议上,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和环境部长加布里尔共同打造了一份旨在使德国经济更加现代化的战略文件,强调生态工业应成为经济现代化的指导方针,它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环保政策要名副其实;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质能;汽车行业的改革创新以及执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

  在这次名为“绿色复兴——增长、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政策”会议上,两位部长都强调,绿色经济不仅要刺激经济景气和建立新的行业,而且要谋求整体经济的现代化,即现存的工业核心要向资源有效利用方向转变,要努力实现经济长远、低碳型、资源节约型和合理的增长。

  加布里尔还强调:“环保技术是当下德国经济的稳定器,并将成为未来德国经济振兴的关键”。他指出,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德国工业每年就可节省约1000亿欧元。德国经济如果能完成生态变革,那么到2020年就可新增100万个就业岗位。

  为了实现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在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国家对环保技术创新投资,并鼓励私人投资。据估计,德国到2020年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至少需要增加4000亿欧元。

  合力打造新能源汽车

  德国政府8月批准一项旨在促进本国电动汽车开发和向市场推广的行动计划,到2020年,德国电动汽车将达到100万辆。该计划共耗资5亿欧元,其中1.7亿用于支持研发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的电池并优先研制在国内生产的产品。这些项目将获得低息贷款和补助金。另有1.15亿欧元将用于在8个地区试验推广。政府还将在2012年对率先购买电动汽车的10万人予以补贴。

  汽车业是德国最大的支柱产业,每7个就业岗位中就有1个与该行业挂钩。受金融危机影响,汽车市场需求下降,主要生产商不断传出减产或赢利减少的坏消息。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赢得主动,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全资子公司Smart已经生产出第一代电动车,计划到年底生产1000辆第二代电动车。戴姆勒还准备在2010年推出首批用电池作动力的奔驰车。该公司称,从2012年起,奔驰和Smart品牌的所有电动汽车全部采用自己生产的锂离子电池。

  戴姆勒当前研发的一款采用储备20千瓦时电能的锂电池,在实验室已经经过了3000次的充电和30万公里的路面试验。充满电的电池可支持汽车在市区内至少行驶100公里。但是,这款电池现在的成本至少得2万欧元,并不经济,但是该公司希望能够将其成本降至目前的1/4。

  宝马则将本公司生产的电动汽车推向市场的时间锁定在2015年。目前公司试产的600辆微型电动汽车正在各地进行测试。该车充电后的行驶里程达到200公里,但电池占据了整个车身和后座的空间,充电也需要很长时间。除此之外,宝马还在研发“氢动力汽车”,并已经生产出100辆样车,目前处在测试和改进阶段。该汽车更先进、更节能、更环保,但普及存在困难。

  大众公司计划自己生产混合动力和电动车发动机的所有零部件,这样可以掌握核心技术并取得竞争优势,只将电池外包。由奥迪公司牵头的一个项目已得到联邦的资金支持,奥迪准备在今后几年内与博世公司和亚琛工业大学等单位合作,为性能优良的电动汽车开发出一套完整新颖的体系。

  利用可再生能源

  今年8月20日,德国最大的利伯罗瑟太阳能发电站在东部施普雷-尼斯县举行落成典礼。该发电站由德国久韦公司和第一太阳能公司合资兴建。占地面积为50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欧元,共安装太阳能板70万块。预计今年底并网发电,每年可发电5300万千瓦/时,相当于1.5万个家庭的用电量,该电站的设计使用寿命至少25年,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5万吨。

  据悉,目前德国仅太阳能企业就有75家。2005年至2008年期间,德国太阳能企业累计用于基础设施和扩大生产的投资约为53亿欧元。

  近年来,德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该行业就业人数约为28万人。去年可再生能源在德国的销售额达到290亿欧元,可再生能源占德国发电总量的15%。与此同时,去年二氧化碳减排约为1.12亿吨。(胡小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