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回到那个有点熟悉的“外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海归”:回到那个有点熟悉的“外国”
2009年08月10日 10: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8月10日电 在尼日利亚,他们被称为遣返回国者;在南非,他们被称为回家的人;在中国,他们被称为“海归”:回到出生地的移民。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今天发表署名文章,对“海归”回国的原因、顾虑和解困之道进行了分析。文章摘录如下:

  归国人员可能带来巨大好处。他们通常在美欧发达国家工作过,拥有重要技能和成熟的人际网络。然而,吸引他们回国相当困难。许多人出国时都发誓有朝一日会回来,这往往只是因为能够让离别的痛苦减轻一些。但一旦他们在新的国度扎下根,特别是一旦有了子女,回国似乎往往要经历与出国时一样艰难的调整。

  如果真的回国,他们通常会发现自己对这个国家已不再熟悉。我在英国《金融时报》的前同事卡罗琳•索西在离开祖国17年后于1997年回到南非,她是这样形容她的祖国的:“一个有点熟悉的外国”。

  孙嘉鸿曾在华盛顿和香港工作,如今管理着美国律师事务所富理达的中国业务。她的说法也基本相同:“刚去华盛顿时,我不知所措,但回到中国时,我更加不知所措。中国变化很大,从基础设施,到人们的思想,到政府管理国家的方式。”

  她为什么回国?工作机会、家庭、爱国热情?“实际情况比这三个因素还要复杂,”她说道。那里有年迈的父母,还有对“国家、文化、朋友和美食”的渴望。她同时感到,自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事件以来,“美国永远不再是原来那个美国了”。

  孙嘉鸿表示,当她重新适应以后发现,与记忆中的中国相比,中国现在“更为多样化、更宽容、更透明,物质上也更加丰富”。

  重新适应可能是痛苦的,尤其是对于像索西那样在国外长期生活的人而言。“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之间,是个人性格形成的时期。我注意到,人们生活在那段时期形成的圈子里,别人很难打进去”。而那些出生在非父母出生地的国家、后来被带回父母出生地的孩子们怎么样呢?索西说道:“非常糟糕。”她自己的孩子现在生活非常安定,但她表示,“‘我到底属于哪里’的问题将永远伴随着他们”。

  奉献的兴奋可能会弥补一些痛苦。在南非《金融邮刊》担任编辑一段时间后,索西现在是渣打银行社区银行的一名主管,负责为非常规部门提供银行服务。她表示:“我的生活刚刚变得充实起来。”

  这种创造重要新事物的感觉,促使一些人回到了即使深陷困境的祖国。普利策(Pulitzer)获奖记者德勒•欧洛杰(Dele Olojede)在离开祖国20年后,回到尼日利亚创办一家报纸。他坦言,这需要你不顾一切。他最近在英国《金融时报》上一篇有关尼日利亚的特别报道中写道:“在这个国家要实现我们的愿望是一件特别令人畏缩的事情,在这里,电网完全崩溃,统治者几乎无一例外的腐败、不负责任。这里的人民通常似乎接受了这样的想法:生活在这种悲惨境地,是他们的命运受到了诅咒。”那么他为什么要回国呢,“作为一个男人,要做什么呢?我们的国家可以比现在好得多。”(迈克尔•斯卡平克 译者/梁艳裳)

【编辑:吴翔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