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称中国核导弹突防能力增强 美军将很难拦截——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美媒称中国核导弹突防能力增强 美军将很难拦截
2009年01月25日 09:43 来源: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近日公布的国防白皮书宣布,第二炮兵所属导弹核武器,平时不瞄准任何国家。但是这种和平宣言并没有得到国外媒体应有的欢迎。有美国媒体认为,中国导弹可以快速瞄准目标,平时不瞄准任何国家意义不大,甚至有媒体称由于中国导弹的突防能力增强,美国反导系统将很难拦截中国的弹道导弹,因此必须加紧发展助推段拦截系统。

  中国导弹突防能力提高

  美国环球战略网1月22日的报道称,中国很久以来都拒绝公开其核导弹瞄准的目标,但是最近中国宣称其核导弹没有瞄准任何目标。报道称,中国的大部分核导弹只能打到俄罗斯或者印度以及其他比较近的国家。很长时间以来,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很明显是瞄准了苏联,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两国的关系很糟糕。但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回暖。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成了中国导弹重点关照的目标。报道称,在过去的二十年内,中国拥有大概24枚DF-5洲际弹道导弹,这是其唯一能够打到美国领土的导弹,不过也仅限于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及北美的西海岸。但是随着中国新一代的DF-31导弹的批量服役,中国能够攻击美国本土的导弹数量增加,突防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而且攻击的灵活性也今非昔比。报道称,现代导弹制导系统能够很快(不超过1小时)瞄准新的目标,而中国第二炮兵部队通过技术革新,已经将弹道导弹更新目标信息的时间缩减到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内。因此,是否瞄准目标并不是问题的实质。

  9国拥有弹道导弹和核弹头

  美国媒体除了认为中国的新型弹道导弹可以快速瞄准目标外,还认为中国的导弹很难被拦截。美国合众国际社1月22日题为《21世纪弹道导弹威胁与日俱增》的报道认为,美国目前的导弹防御系统很难拦截中俄导弹。报道称,装备核弹头的弹道导弹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是美国的防御体系必须面对的最难缠的武器。冷战结束以来,尽管全球弹道导弹的总数在下降,但是拥有这种武器的国家却不断增多。现在至少9个国家同时拥有弹道导弹和核弹头。目前美国的防御系统能够完全挫败朝鲜或者伊朗的攻击,但是几乎不能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导弹攻击能力制造任何威胁。

  美国环球战略网之前的报道认为,目前拥有弹道导弹和核弹头的国家分别是美、俄、中、法、英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专家认为,五大常任理事国国力雄厚,导弹技术相对成熟先进,大都相继研制了几代弹道导弹和核弹头,早已经解决导弹的射程和精度问题,在目前情况下主要是提高导弹抗御反导系统的能力,也就是突防能力。例如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采用了多弹头分导的突防措施,有些洲际弹道导弹还采用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技术实施突防,具备较强的躲避反导系统攻击的能力。相比之下,印、巴、以和朝鲜虽拥有可装备核弹头的弹道导弹,由于其研制弹道导弹起步相对较晚,刚刚解决有无问题,其主要研制方向还主要放在“远不远、准不准”的问题上,对于突防技术虽有所涉及,但是由于技术和经费原因,并没有采用太多的突防技术,容易遭到拦截。

  合众国际社认为,如果能够在敌方导弹的助推段实施拦截,那么就能挫败大多数导弹的突防措施。报道称,美国导弹防御局目前正在发展几种助推段拦截系统。包括动能拦截弹、空基激光武器等。此外,网络中心空基防御单元和空射动能拦截弹计划也是有效对付助推段弹道导弹的武器。美国正在研制的多种无人攻击机也具备在战时深入敌人后方,对弹道导弹进行助推段拦截的能力。

  试图打消中俄对反导系统的疑虑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再次强调其导弹防御系统不能拦截中俄弹道导弹,只不过是想打消中俄等国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疑虑,减少发展反导系统的阻力。此前,美国官方已经不止一次地宣称,部署在东欧的导弹防御系统,只能对付伊朗的弹道导弹,而无法对付俄罗斯的弹道导弹。除此之外,美国媒体也试图为本国反导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舆论环境。目前,美国各种反导系统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期,多型反导系统的发展都急需资金支持,而在奥巴马刚刚上台之际,强调美国反导系统无法拦截中俄导弹无疑是在给奥巴马提个醒,让他别忘了给反导系统拨款。

【编辑:李洋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