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if]-->

  2014年9月11日是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13周年纪念日,不过今年的纪念日与往年有很大不同,因为当前美国最大的恐怖主义威胁,已不再是当年的“基地”恐怖组织,而是如今的“伊斯兰国”(ISIS)。

  13年来,为打击恐怖主义,美国在海内外穷尽手段。但到今天,恐怖势力仍盘踞多国,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试图走出战争泥潭的美国,发现要真正抽身,似乎没那么容易。

  13年前,恐怖分子劫持美国民航客机制造惨剧;13年后,恐怖主义余波仍未消散。美国“反恐战争”给阿富汗伊拉克留下难以厘清的乱局。

  今天是美国“9·11”恐怖袭击13周年纪念日。13年前,美国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惨痛袭击,震惊世界的同时,也在美国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今年5月15日,在阴沉的天空下,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终于开馆,美国又多了一处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重要历史纪念地。篆刻在大厅里的诗人维吉尔诗句格外醒目,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对近3000名“9·11”遇难者的哀悼之情——“No day shall erase you from the memory of time.”(即使日夜轮转,也不能把你们从时间的记忆中抹去)。

“9·11”恐怖袭击事件简介

2001年9月11日,19名恐怖分子劫持了美国4架民航客机,并对美国的几个标志性建筑发动恐怖袭击,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纽约当地时间上午8时46分和9时03分,恐怖分子劫持的两架美洲航空公司客机分别撞击了110层的世界贸易中心北楼和南楼;
华盛顿当地时间上午9时45分,一架美联航公司的客机起飞后不久被劫持并撞在五角大楼西南端;
宾夕法尼亚时间上午10时,一架联航公司客机在匹兹堡东南130公里处坠毁。

伤亡损失
“9·11”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近3000多人死亡,死者多为平民。其中,4架客机上246名机组人员和乘客全部遇难,2600多人在针对世贸中心的袭击中丧生。由于曼哈顿是美国金融和商业中心,世贸中心、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均坐落在此,因此袭击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航空业和保险业损失尤为严重,曼哈顿下城的经济活动一度陷入停顿状态。

白宫应对

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灾难发生当天就这一系列袭击事件发表讲话说,美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切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来保护美国人民”,美国国内和海外驻军“正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美国还采取了必要的保安措施来确保美国政府的“正常运转”。当日,美国联邦航空局宣布美国有史以来首次关闭领空。这次事件是继二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后,历史上第二次对美国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事件。

两架被劫持客机撞击世贸大厦双子塔,随后浓烟四起
警察和消防员从大量尘埃中跑开
被撞后的纽约世贸大厦成了一片废墟
名词解释: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

  • 三大特性
政治性

  恐怖主义是有政治目标、政治理论、政治纲领这些政治诉求的,在这些政治诉求上面,因为相互之间的不同,恐怖主义相互区别开来,由此分成几类的恐怖主义,一种是极左翼恐怖主义,还有一种极右翼恐怖主义,还有极端民族型的恐怖主义,还有极端宗教型的恐怖主义等。

暴力性

  恐怖主义广泛实行暴力手段,制造恐怖气息。以暗杀、劫持人质、爆炸、炸药、劫机、突然袭击等暴力手段,对世界各地的大量目标进行袭击。

极端性

  极端性表现为政治目标的极端性和超现实性,另外表现在实施手段的残忍性、非理性和非道德性,不讲规则。

人物生平

  本·拉登家族是与沙特皇室核心有亲密联系的富庶家族,他出生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个建筑业富商之家,在5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17。他在吉达接受了中小学教育,之后学习经济和工商管理。本·拉登在家族企业中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也当过工程师,靠石油及建筑业发财,在沙特阿拉伯和西方国家拥有数家公司,个人财产估计达数十亿美元。他爱好骑马、爬山和电影。

揭反美大幕

  拉登的“事业”开始于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当年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反苏入侵的浪潮。拉登和阿拉伯朋友来到阿富汗,并且断断续续地呆了10年之久,直到苏联解体从阿富汗撤军。苏联被阿富汗战争拖垮,让拉登一度以为敌人已经消失。

  回国不久的拉登,很快就陷入到了另一场思想的漩涡中——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海湾战争被认为是拉登开始反美的肇始。而沙特政府拒绝他保护国家的建议而选择接纳美国,对他的刺激最大。拉登认为自己代表贫穷和正义的穆斯林,其他欢迎美军进驻的阿拉伯政府都已经异化,成了美国的帮凶。1996年,拉登来到了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试图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打败他所认为的“最大恶魔”美国。

美国本土施袭

  “9·11”是拉登最为外界所知的一次恐怖主义行动,正是这次行动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政治走向和国际关系格局。拉登来到阿富汗之后,塔利班首领奥马尔对他极为欢迎。正是在阿富汗,拉登才决心将“基地”组织建成一个有严格规制、并且发动圣战的恐怖集团。

  1998年拉登对美国人策划发动了一次恐怖主义袭击,这是拉登和美国政府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较量。当年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和美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发生爆炸。两起袭击造成200多人死亡上千人受伤,死伤者中有不少美国人。不久后,一身迷彩服,包着头巾,背后靠着一支AKS-74U步枪的拉登出现在互联网上,他宣布“圣战”开始。

“9·11”始作俑者——本·拉登
  • 全名:·奥萨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
  • 生卒年月:·1957年3月10日-2011年5月1日
  • 国籍:·沙特阿拉伯
  • 身份:·基地组织创始人
恐怖主义发展态势
  当代恐怖主义的发展从“冷战”结束以后到现在,已经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态势。恐怖主义活动从局部地区向全球化发展,而民族和宗教恐怖主义取代了极左恐怖主义,日趋强势化。恐怖分子以多样化的袭击方式,对更广泛的目标进行了袭击。在拉登被击毙以后,国际反恐斗争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国际反恐依然还是任重而道远。
恐怖活动全球化

  “冷战”后,五大洲各个地方都出现了恐怖主义活动,甚至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和西南太平洋的小岛都可以感受到恐怖主义存在,欧、亚、非、美、大洋五洲皆有,全球化范围已经大大扩大。

民族宗教恐怖强势化

  冷战结束后,极左类恐怖活动呈弱势化,与此同时,民族类和宗教类恐怖活动呈强势化态势,尤其是民族极端和宗教极端主义。在极端宗教高发的情况下,极右类的恐怖活动也有新的发展。

恐怖打击目标扩大化

  美国一直是国际恐怖势力首要打击目标,“9·11”事件后想在美国本土制造恐怖事件比较困难。国际恐怖势力就把打击目标开始转移和扩大到美国盟国和亲美国家。而无辜平民始终是受害者。

恐怖袭击方式多样化

  冷战结束以后到现在,恐怖组织进行恐怖袭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触目惊心的有以下几种。包括汽车和人体爆炸、劫持人质、劫持飞机、生化攻击、网络恐怖主义。

  • ◆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解体
  • “冷战”时期的两极体制随苏东剧变解体,恐怖主义问题借势浮出水面。曾为抵抗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游击队“基地”组织,在两极格局瓦解后就演变成恐怖组织。

  • ◆全球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 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很多国家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现代化学校,被送去伊斯兰学校,演变成了一批又一批武装分子。因此抑制恐怖主义必须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 ◆民族和宗教极端思潮的蔓延
  • 冷战后各种思潮兴起,某些极端思潮也得以蔓延。这些极端思潮里边比较突出有民族极端和宗教极端主义。这样几种极端思潮,发展到极致都有可能走向恐怖主义。

  • ◆欧美国家的双重标准政策
  • 欧美国家的对外政策是搞“双重标准”的政策,这样也导致了恐怖主义的猖獗。比较典型使用“双重标准”政策的是欧美国家,尤其是在对待巴以问题上的态度。

  • ◆新战争冲突加剧对立双方矛盾
  • “冷战”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局部战争,虽然大多已结束。但是在战争中被打败的另一方的残余势力还在时刻进行复仇行动,进行恐怖反制、反击活动。

全民反恐
  • 安检升级——“裸检”等举措齐上阵
  • 9·11后,针对美国安全系统的漏洞与失误,美国政府宣布对14国赴美旅客实施“裸检”。全身扫描设备可显示人的裸体轮廓,并提供可疑部位的细节照片。受检人的私密部位都可看得清清楚楚。包括指纹和虹膜扫描等也被用到。
  • 更新理念——民众是反恐第一道防线
  • 9·11恐怖袭击发生前,美国民众对于恐怖袭击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在此之后,美国人的安全意识迅速得到提高。政府和民间都在努力传达“全民反恐”的概念。美国军队会教授士兵如何侦破和报告可疑情况,他们把这些东西整理好,再对普通公民进行培训。
  • 更新机制——全国上下齐应对
  • 9·11后,美国通过了《爱国者法案》,在国内启动了坚决的反恐举措,组建国土安全部、与各国签订集装箱安全协议、启动IT行业反恐网络、实行入境照相和取指纹等。美国各州联邦政府也推出了新的“全民反恐”措施。洛杉矶警察局推出名为“我警戒”(iWATCH)的反恐预警新系统,通过宣传手册、公共服务信息和社团会议向社区居民宣传反恐知识。
隐患初显

可怕的种族歧视

在美国,近年来出现很多在边境或机场扣押穆斯林的案例。有分析指出,恐怖袭击最可怕的阴影是助长了狂热的民族主义和刻板印象。人们对9·11过于愤怒,以至于迷蒙了双眼。很多人看待穆斯林的时候戴上了有色眼镜。

民众隐私遭侵犯

9·11之后,美国不断加大国内安检和监控力度,无处不在的盘问和检查,充满争议的机场全裸安检,在保障民众安全的名义下,不断侵犯着民众的自由和隐私。调查显示,2014年,美国民众反对国安局大规模监听的人数首度过半。

911后美国情报系统的变革

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新成立或重组至少263个情报组织。1271家政府机构和1931家私营企业在美国大约1万处地点从事与情报、反恐和国土安全相关活动;大约85.4万人拥有绝密级别授权;国防情报局雇员从7500人扩充至16500人;联邦调查局打击恐怖活动联合工作组的数量从35个增加至106个。2004年12月,继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情报机构改革法案后,美国国会参议院又以89票对2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该法案,决定设立统管全国情报机构的国家情报局长职位和建立国家反恐情报中心。

从情报匮乏到信息泛滥

  以“9·11”事件为分水岭,美国反恐情报系统经历了之前“情报匮乏”到之后“信息泛滥”的转折。从2001年到2007年,美国相关机构掌握的信息多达40万条;到2009年,相关恐怖嫌疑人的信息更是多达55万条。要在如此海量的信息中进行分析、甄别、综合,并据此迅速作出反应,要做到滴水不漏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外,相关的情报部门也存在机构过剩和机构重叠的问题。“9·11”事件后,美国政府设立了国土安全部、国家情报总监和国家反恐情报中心,负责整合中情局等16个相互独立的政府情报机构所搜集的反恐信息,这也是一个非常繁复的工作。

中情局(CIA):冷战时用于推翻外国政府
  中情局(CIA)由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1947年签署《国家安全法》,经美国国会通过成立。它是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也是美国情报体系中唯一一个独立的情报部门。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公开和秘密渠道收集、分析关于国外政府、公司和个人,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协调其他美国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这些情报汇总报告给美国政府各部门,维护大量军事设备也是其职责。
国安局(NSA):美国情报部门的中枢
  作为美国密级最高、经费开支最大、雇员总数最多的超级情报机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简称国安局)拥有的密码破译人员、语言学者、电子技术人员多达6.8万人,它名义上是国防部的下属部门,但实际上却直属总统。现在,国安局是美国政府机构中最大的情报部门,是美国情报机构的中枢,专门负责收集和分析外国通讯资料,还负责研制密码、新式通讯设备和通信安全设备。
联邦调查局(FBI):最大的反间谍机构
  联邦调查局(FBI)是美国司法部下属的主要特工调查部门,是美国最大的反间谍机构和最重要的执法部门,也是最大的调查与联络网络中枢。它与中情局并驾齐驱,成为美国谍报界的象征。FBI的任务是:调查违反美国联邦法律的内部犯罪行为,以及调查来自外国的情报和恐怖活动等。其中,在反外国间谍活动、暴力犯罪和白领阶层犯罪等方面,FBI享有最高优先权。

反恐之战——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有分析指出,美国实质上是借反恐时机,以伊拉克拒绝交出子虚乌有的生化武器为借口,趁机清除反美政权的一战争。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历时7年多,美方最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而找到萨达姆政权早已将其销毁的文件和人证。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

“伊战”起因: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总统布什宣布向恐怖主义作战,并将伊拉克等多个国 家列入“邪恶轴心国(Axis of Evil)”。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为: 1.铲除萨达姆独裁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权; 2.搜寻并销毁隐藏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剿灭恐怖分子; 3.结束独裁统治,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4.保护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资源。

战争影响

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美国“倒萨控伊”的目标似乎已经达到,但是美国政府很快发现,他们可能被拖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中。伊拉克的局势并未如想象那样趋于稳定,而是越发混乱不堪,战争对该地区及世界经济的打击日益显现。鉴于经济全球化的纽带令世界经济日益相互依赖,有分析称,此次战争必将对正从低谷中艰难走出的世界经济形势产生消极影响。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哪去了?
  • 1伊拉克战争爆发前,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华盛顿的大多数政客众口一词:“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十年之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哪儿”已经很少有人问起。现在看来,确实未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遑论用这种借口去对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现在很多人包括当时的国务卿鲍威尔,都对自己当时的认知表示后悔,称当时中央情报局欺瞒了很多人,布什在回忆录中也讲到这一点。历史证明,美国当时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所有理由都是错误的。

  • ◆伊拉克人民生活得更好了吗?
  • 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国政客们曾声称要给伊拉克人民送去民主和幸福。但时至今日,伊拉克仍被恐怖袭击阴影笼罩。类似'巴格达以南大约60公里处发生汽车炸弹袭击,至少20名什叶派穆斯林朝觐者死亡、40人受伤'这样的消息如百姓的家常便饭。据说,伊拉克目前的安全局势让伊拉克部分民众甚至开始怀念萨达姆时代。

  • ◆美国心想事成还是事与愿违?
  • 美国布朗大学的报告数据显示,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所花的经费在3.7万亿到4.4万亿美元之间,报告也包括了911恐怖袭击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此项研究的牵头人布朗大学教授卢茨表示,合理的估算是大概四万亿美元的战争经费,截至今天,包括一些将来的开支,比如需要支付的退伍军人福利。另外,还有一万亿美元的贷款利息,估计到2020年需要支付。

  • ◆伊拉克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些什么?
  • 有分析指出,伊拉克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冲击巨大,影响深远。第一,大西洋两岸的裂痕加大了,美国和欧洲的关系由于伊拉克战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大的矛盾。第二,美国本身受到了很大的创伤,经济受到影响,这也是后来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第三,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之后,什叶派在伊拉克占据了主导地位,获利的是伊朗。

战争起因

  2001年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发动的一场战争,该战争是美国对911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著反恐战争的开始。联军官方称,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组织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支援。

战争背景

  在战争爆发之前大约一周,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向塔利班政府发出最后通谍。塔利班政府则拒绝与美国对话,并指与非穆斯林领袖对话是对他们的侮辱。但他们也通过在巴基斯坦的大使馆要求美国提供证据让他们自行在伊斯兰法庭起诉拉登。后但布什拒绝这些条款。联合国安理会在2000年12月19日要求塔利班移送拉登到美国或第三国就1998年的爆炸案接受起诉,以及关闭所有武装训练营,否则将会制裁阿富汗。

塔利班败退

  2001年11月9日,马扎里沙里夫战役开始。美国轰炸机地毯式轰炸塔利班部队的阵地。战斗在4个小时后结束。到日落时分,塔利班残余部队向南部和东部撤退。

  喀布尔的陷落标志着塔利班在阿富汗全国的瓦解。在24小时内,所有的阿富汗沿伊朗边境各省,包括关键的城市赫拉特,都被北方联盟攻下。当地普什图族指挥官和军阀接管整个阿富汗东北部,包括关键的城市贾拉拉巴德。近1000名塔利班的巴基斯坦志愿者部队死守北方战线。到11月16日,塔利班在阿富汗北部最后一个据点被北方联盟围困。此时,塔利班主力已被迫撤回到阿富汗东南部坎大哈周围地区。

结果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5月1日在白宫宣布,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已经被美国军方击毙。

  2014年5月25日,奥巴马乘坐专机抵达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看望驻守在当地的美军士兵并发表演讲,奥巴马感谢了所有美军做出的贡献,承诺将在今年之内撤回驻阿富汗部队,并称“美国的阿富汗战争将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结束。”

  根据美联社统计,从2001年战争开始到2014年8月5日,至少有2198名美国军人在阿富汗死亡,19899名美军在敌对行动中受伤。

前景堪忧

  奥巴马在撤军阿富汗的声明中说,“选择撤军是因为阿富汗军队已经展现出足够保卫国土安全的能力,况且让阿富汗变得更美好不是美国应承担的责任”——要抽身阿富汗、甩掉这个包袱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美国国家情报机构的报告称,2017年后的阿富汗安全局势将大幅倒退,甚至将使美国及其北约盟友的重建成果大半付诸东流。种种迹象表明,未来形势不容乐观。

反恐之战——阿富汗战争
  • 爆发时间:·2001年10月7日
  • 地点:·阿富汗
  • 参战方:·塔利班、“基地”组织,以美国为首的联军
  • 结果:·“基地”组织前领导人本·拉登被击毙,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2014年底将终结美军在阿富汗的战斗任务
阿富汗战争场景
奥巴马宣布将结束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

  2014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准备批准对叙利亚进行空袭,以作为对“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战斗计划的一部分。他还称,愿意将迄今为止局限于伊拉克境内的空中打击,扩大到叙利亚领土。

  奥巴马于今年6月提出对叙利亚温和反对派提供额外的5亿美元援助,以帮助对抗极端武装。2014年8月8日,美国空军派出两架战机,空袭伊拉克埃尔比勒地区的“伊斯兰国”炮兵阵地。同日,奥巴马发表讲话,称已经授权在伊拉克进行定向空袭,以保护美国人员,但不会向伊拉克派出地面部队。

3000名在美留学生失去联系,11家商用飞机在利比亚失踪,超百名美国人在为恐怖组织效力……这些消息让美国安全部门担心“911”事件在美重现。尽管美国已经开始对其进行空袭,但恐怖组织ISIS势头不降反升。“911”事件之后,美国开始反恐战争。结果十几年过去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并没有被消灭,美国却深陷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乱局中……

安全隐患挥之不去

为何“受伤”的总是美国?

  后9·11时代的美国,不安全因素仍然是笼罩民众的阴影。波士顿爆炸案、丹佛枪击事件、“毒信”事件、得州化肥厂爆炸案、班加西使馆遇袭案……连串袭击,接踵而至,让人不禁想问:美国到底怎么了?
  美国反恐“按下葫芦浮起瓢”困境一览无余:境外恐怖威胁没有根本消除,本土恐怖威胁日益严峻。

波士顿爆炸

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3月15日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造成3人死亡、140多人受伤,美国经历了“9·11”事件以来发生在本土的又一次严重袭击事件。埋藏在美国社会中的安全隐患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班加西亡灵

2012年9月11日,数十名利比亚示威者冲进位于班加西的美国领事馆内,将多处建筑点燃。美国驻利比亚大使J. 克里斯多佛 史蒂文森(J. Christopher Stevens)及另外3名使馆工作人员在爆炸袭击中不幸身亡。

  随着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推进,华盛顿开始“变脸”,在反恐问题上大搞“双重标准”。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俄罗斯车臣共和国境内的极端组织和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东突”恐怖组织,美国选择性地“忽视”。

  抽样调查发现,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截取的通讯信息绝大部分来自包括美国公民在内的一般网络用户,其人数远远超过NSA合法锁定的外国监控目标,这显示美国的监控行为似乎已超出反恐的范畴。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把反恐当成首要事务,并以此为借口,干涉一些国家内政。但12年后的今年,美国仍面临越反越恐的尴尬局面。这与美国绕开联合国框架,频繁在海外挥动军事大棒不无关系。四处干涉的结果,不仅世界为之不安,美国自身也仍然面临严峻的恐怖威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