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警惕李一批判再陷情绪化泥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青年报:警惕李一批判再陷情绪化泥沼

2010年08月20日 07: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养生大师”李一陷入几乎众口一词的批判和讨伐中。这名号称马云、王菲、李亚鹏等三万精英人士师父的神奇道人,随着吹捧者的纷纷撇清或缄默,正成为一个声誉上的“破落户”而被各方猛烈批判。媒体报道称,李一与缙云山国学院合办的清修班目前已被责令停止,接受进一步调查,其“水下生存”也被证实为虚假宣传。似乎,李一倒掉,颇有些风清气正风俗淳的意味。

  不过,纵观这一事件,不只李一的走红路数与已倒掉的张悟本相似——都是媒体引领、影响大众,大师遂迅速红得发紫、神乎其神;而且,对二者的批判也颇有些接近,即偶像一倒,呼啦啦“一边倒”地讨伐。批判者大都一副“早知如此”、“活该如此”的愤怒表情,人人都是无辜的受骗者,只要痛斥就可以“划清界限”。

  一个理性社会本来就该拒绝“大师”、“大仙”们装神弄鬼,故弄玄虚、误导公众,但如果这样的批判总是一再演变为口舌群殴、情绪化宣泄,则未免把一个复杂的社会事件简单化。

  李一之所以顺风顺水火起来,还在很多精英人士那里广受欢迎,绝非仅仅依靠简单骗术就能奏效。否则,也太低估了那些高端人士的智商。眼下一片骂声是不是就能让众多精英弟子心服口服?未必。正如重庆北碚区民宗局负责人所言,养生是道教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道观对社会开展养生服务是符合道教传统的。可见,一味骂倒,并不能动摇养生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其实,公众更希望看到的,不是“一边倒”的大批判和“事后诸葛亮”式的教导,而是严肃、认真、充满理性精神的科学讨论,不逾越法律边界,遵循理性精神。辟谷也好,清修也罢,能不能一棍子打死?生命个体的某些时段的特殊体验,固然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能不能有其存在的可能?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

  多元社会就在于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之间虽存在冲突,却更有包容、宽容,不过于偏狭。与李一、张悟本之流过于张扬特异功能一样,过于急迫的批判、骂倒,其实都是一种文化能力的弱化,其表征就是理性缺失、情绪虚热。这些年来,公众每每从诸多所谓的讨论中,见识过这样的表现,似乎已成通病。伪科学何以屡反不倒?并不是公众太蒙昧,而是批判者过于缺乏耐心,往往在没有完全厘清事实之时,即进行价值判断。

  早在80多年前,中国曾有过一场波及甚广的“科学与玄学”论战,这场由张君劢、丁文江等学者发起,梁启超、胡适、张东荪、林宰平、任鸿隽等众多学者参与的科学与人生观讨论,尽管现在看有种种不尽如人意处,但各方畅所欲言的自由、纯粹思辨的理性及讨论所达到的深度、广度,仍让今人慨然兴叹。当下社会是多么需要沉下心来、深思明辨的理性精神。

  这些年来,这样的浮躁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也每每渗透到文化思想上。说好则一切都好,批臭则一无是处;非神即魔,少有真实的人生。至于真实的、客观的情形到底为何,很多人、很多媒体其实并无时间和心情去“理解”。我们已经为整个民族的不理性付出过无比惨痛的代价,能不能在李一事件的真正讨论中,吸取一点教训、求得一点点进步呢?胡印斌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