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军区某师实装对抗 "无名之辈"攻克"老大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兰州军区某师实装对抗 "无名之辈"攻克"老大难"

2010年08月24日 09:19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贺兰巍巍,战炮呼啸。

  8月上旬,兰州军区某师实装对抗演练全面展开。激战中,某新型突击炮突然哑火。紧急关头,炮手陈林使用连队自主革新的“手动击发装置”,使故障火炮恢复正常。伴随着轰轰声,一枚枚炮弹呼啸而去,直射“敌”阵……

  此次演练中,出自基层官兵之手的各种革新器材大显身手,该师装备自主保障能力实现大幅跃升。前来观摩的上级专家纷纷赞道:“基层官兵的创新火花点燃了战斗力引擎!”

  近年来,该师广泛开展群众性“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师里涌现出的“小能人”、“小专家”、“小诸葛”先后革新装备器材200多件,3项获全军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实用型专利,解决了某型雷达高压不稳等20多个技术难题,某新型高炮激光模拟训练仪等23项革新器材被推广使用。

  “无名之辈”攻克“老大难”

  该师官兵至今难忘那场代号为“拂晓昆仑”的演习。

  某型高炮在进入高原射击地域后,出现雷达电机故障,该师一个高炮连被迫退出演习。

  5天后,厂家技术人员从千里之外赶到。他们检查发现,故障依然出现在风机上,最终采取换件修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翻开故障登记表,该型高炮列装不到3年时间,雷达电机的风机竟然发生13次故障。

  每次都采取“换件修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怎么行!部队领导问:“能否有办法彻底解决?”厂家技术人员无奈地摊开双手。

  就在此时,该团修理所技师孙征军却主动请缨。厂家技术人员都无能为力,他能行吗?在一片质疑声中,部队领导决定让他试一试。

  经反复分析试验,孙征军发现故障原因在于炭刷磨损引发电机短路,于是大胆将风机改成无刷结构,故障得以根除,前后用时不到一个月。

  困扰3年的装备“老大难”问题居然让“无名之辈”攻克了!这事引起了该师党委的深刻反思:长期以来,装备保障过分依赖厂家,一旦出现问题马上想到的就是请厂家技术人员来,忽视了基层官兵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身边人才的创造性。

  武器装备使用一线就是创新一线

  俗话说:鞋子穿在自己的脚上,鞋大鞋小穿鞋的最知道。广大官兵是装备训练“第一线”的亲身实践者,最了解装备实际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未来信息化作战对抗节奏快、强度高,一线部队装备自主保障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战局的进程,依靠厂家保障无疑是“远水难解近渴”。

  党委会上,师长汪海江语重心长地指出,要提升装备自主保障能力,必须调动基层官兵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广大官兵的智慧。

  装备使用一线就是创新一线。为充分发挥官兵“第一线”实践者作用,该师司令部、装备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群众性“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意见》,鼓励基层官兵发挥聪明才智,为部队装备训练保障献计献策。他们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于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以及有突出成果的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该师在局域网上建立了装备信息专栏,搭建起官兵技术交流的平台。

  某型防空导弹夜间训练一直困扰着官兵。教材上,相关内容一笔带过。“训练不能因为教材上没有写就不搞!”班长吕勇勇牵头与连队几名训练骨干反复研究,革新出“导弹夜间跟踪瞄准模拟系统”,解决了防空导弹夜训瞄准难等问题。

  “三小”活动的开展,很快让该师尝到了甜头。不到一年时间,这个师官兵先后革新发明各类器材89件,解决困扰训练的装备技术难题13个。2008年在军区组织装备演练中,这个师出色完成昼夜间演练任务,受到总部首长高度赞扬。

  综合“施肥”让基层创新之“树”越长越壮

  随着装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基层官兵能力素质不强、技术骨干辐射不够等问题,成为了制约该师“三小”活动深入开展的“瓶颈”。

  该师党委敏锐地认识到:“三小”活动光表面上热闹不行,必须提高基层创新的“含金量”,切实解决装备训练保障难题。

  技术革新,关键在人。要让基层创新之“树”越长越壮,“三小”活动能走远走好,必须要综合“施肥”,提高基层装备技术骨干的能力素质。

  为此,该师首先选择“军民融合”战略,引入地方资源“肥料”浇灌基层创新“土壤”。

  2008年10月,他们与重庆长安汽车集团签约,成立博士后工作站。该师每年请厂家技术人员和院校专家按专业实施授课辅导,从基层挑选50名技术骨干与专家建立“帮带制”;坚持每半年召开“协作座谈会”,集中查找梳理技术难题和重点攻关项目。

  目前,军地共同研究了《某型防空导弹地面电池快速检测仪》等13个新课题,联合攻克了雷达系统连续扫描和发射信号难等8个装备技术保障难题。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充分利用基层创新人才,该师采取的另一个措施是整合基层装备技术保障力量,走装备技术骨干“集中教育管理、集中学习研究、集中保障使用”的路子。

  为此,该师先后投资新建了集装备专业职业技能培训考评工作站、装备人才培训中心、军械装备培训工作站为一体的装备技术管理中心,以及集军械修理工间、汽车修理工间为一体的装备技术保障中心。他们还建立装备保障技术人才数据库,对分散在营连的装备技术人才进行集中配置,围绕装备技术保障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攻关。

  前不久,他们组织全师技术骨干开发出“远程装备维修可视化指挥平台”,各作战单位可以通过系统,利用装备维修辅助决策、装备维修质量评估监控等10余种软件系统,实现装备指挥、抢救抢修、弹药器材供应等“一网调控”,大大提高了战场抢修效率。

  红红火火的“三小”活动,使该师装备保障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基层人才成长提升装备革新“含金量”,装备革新的深入发展反过来又牵引着人才进一步成长。

  目前,该师涌现出了3名全军优秀士官人才,363名跨专业、跨工种的保障“多面手”,基本实现了各型装备“中修、小修不出团,故障随时能排除”,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自主保障能力大幅跃升。在“跨越-2009”演习中,该师装甲团机动2000多公里,未动用地方一人一力,全部依托团修理保障分队完成。

  编余小议

  用好群众的智慧

  在我军信息化转型建设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难题。碰到难题该如何解决?兰州军区某师的经历启示我们:基层官兵身上蕴含的智慧是无穷的,用好群众的智慧很重要。

  古人云:“力不敌众,智不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敌不过众人;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可能穷尽万物。广大基层官兵工作、生活、训练在第一线,他们对部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看得更清楚、分析更透彻、体验更深切,他们中有着众多的“诸葛亮”,能谋划出众多的“锦囊妙计”。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推进部队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永不过时的“法宝”。 (柴晓东 周峰 王广利)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