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 历史灾难中实现进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 历史灾难中实现进步

2010年09月09日 18:1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只白色的圆形钟表静静地躺在泥淖中,时针停在了23时40分。

  2010年8月7日23时20分,一场特大暴雨突降甘肃舟曲,20分钟后,山洪泥石流咆哮着从北部山上横冲下来,顷刻间,1000多个鲜活的生命永远逝去。

  这一刻,距青海玉树大地震115天。

  2010年的中国,经受了一次次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的挑战:西南大部旱魃逞凶、多条江河洪浪翻滚、东南沿海台风肆虐、西北高原震情又起、山区峡谷泥石流穿村毁城……

  灾难考验中国。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紧急应战,风雨同舟,以惊人的勇气和力量,夺取了一次次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灾难警醒中国。面对沉重的历史和惨痛的现实,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灾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会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我们需要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更多的忧患意识。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在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所说:“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

  我们在灾难中失去的一切,一定要在历史的进步中得到补偿。

  灾情反映国情——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史。发生在2010年的一系列特大自然灾害警示我们,忧患意识必须贯穿始终

  2010年,地球村里并不太平。

  环顾世界,海地强震、冰岛火山喷发、巴基斯坦洪水肆虐、日本等国遭遇罕见高温、俄罗斯大火……自然灾害,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挑战。

  而灾害中,中国似乎经历了更多。

  这是一份今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清单:

  干旱:入春以来,全国有25个省份遭受重旱,江河干涸、土地龟裂。

  洪涝:全国七大流域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险情出现之多、受灾损失之重,都创下了本世纪以来的极值。地质灾害频发,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地震:云南、河北、四川、青海等11个省份遭受地震灾害,其中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

  台风:“狮子山”等5场台风先后在我国登陆,横扫东南沿海地区。

  ……

  一连串沉重的数字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一个个难解的困惑挥之不去:灾害为何这样与中国如影随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灾之邦,有史便有灾,千年灾害千年痛。历史上黄河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的大水灾就有1092次,较大的旱灾就有1056次,几近年年成灾。

  “从气候和地形看,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复杂。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季风异常来时就会涝,退时就成旱,旱涝已成常事;地势从海拔8000多米到海平面有着三大台阶的跨越,沟壑纵横,山势陡峭,地质灾害易发;地处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地质板块交汇地带,地震多发。”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

  迄今为止,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大陆地震占全球三分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

  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的报告中这样描述中国:“这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从有人类记录以来,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洋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

  今年的自然灾害,有其特殊原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突发多发导致水灾严重,旱涝急转、震后山体破碎造成泥石流并发。但专家们也捕捉到一个新的苗头——

  “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的风险正在上升,可能正在进入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说。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极端性事件发生频率正在增加。强降水发生几率增大,中雨小雨发生几率减少。简单地说,要么不下,要么就下大暴雨。这是基本被认定的气候趋势。”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主任刘洪滨的分析发人深省。

  “地质灾害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期。未来3至5年内,传统山洪泥石流滑坡多发区处于灾害高发期。”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泥石流研究室主任胡凯衡的判断让人警醒。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不少人尚无自觉:我们生活在自然灾害威胁之中。七大江河中下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也是水灾多发区。西部地区一大批城镇,处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阴影下。人口居住密集区和自然灾害高风险区高度重合,一次灾难有可能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更大的经济损失——这是中国面临的特殊困境和重大挑战。

  自然灾害用频率发出警告: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

  “我们对自然界的开发到了临界点,该是对发展的代价进行反思、该是对自然进行疗伤的时候了。”中国地质灾害监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传正大声疾呼。

  而不少人尚不清醒:抢占河道,挤占行洪道,随意填埋河湖水面扩大城市规模,无序开山凿石挖矿修路……

  “自然灾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会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我们应该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多的忧患意识,必须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求科学发展,否则便没有出路。”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胡鞍钢教授的这番话可谓盛世危言,但绝非危言耸听。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自然灾害的反思由来已久。

  《日本沉没》为了日本永不沉没。

  《2012》为了“2012”永远只是一个“传说”。

  2010年8月13日,地处四川山区的什邡市蓥华镇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瓦窑村的泥石堆了一层楼高。200名村民挖了5天5夜才把泥石掏空。从瓦窑村背后山上“冲”下的巨石,用两台大型机械都无法挪动,最终不得不将它切成三块。

  72岁的瓦窑村村支书廖永寿说:“要把它摆在村口,时刻提醒大家提防地质灾害。”这便是大山深处的中国村民灾难之后的警醒。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从雨雪冰冻灾害,到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促使中国人进一步思索:灾情,折射我们的国情。不思考中国的灾情,就无法全面把握中国的国情。不重视中国的灾情,我们就会为发展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

  警醒,是转变的开始!

  忧患,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明天!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