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闻界专家学者热议:一篇报道何以感动中国

2011年04月15日 18:4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篇报道何以感动中国

  ——新闻界专家学者热议本报通讯《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编者按

  本报4月1日在一版头条刊发通讯《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之后,新华社全文播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和人民网、新华网等百余家网站也纷纷转载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篇报道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动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今社会的主流地位和巨大感染力,也是“三贴近”的精品力作,所取得的社会影响值得认真总结和探讨。为此,我们邀请首都新闻界的专家学者,从新闻学专业的角度剖析这组报道的成功经验,揭示新闻背后所蕴含的重大意义,以飨读者。

  主流媒体引领社会舆论的经典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唐绪军

  光明日报关于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15年来持之以恒资助病逝同学的双亲,以及被资助的李维贺老人诚信为本,含辛茹苦偿还债务的系列报道,读后令人动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从专业角度来看,我以为,这组系列报道是新闻媒体践行“三贴近”原则的成功之作,是主流媒体引领社会舆论的经典案例,同时也是传统报纸在多媒体时代彰显自身价值的一次有益尝试。值得认真总结,发扬光大。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一贯强调报刊与人民群众生活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曾说过,报刊“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报刊“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可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记者不再深入基层了,满足于听汇报、打电话,报刊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距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的提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申和强调。

  从4月1日第一篇报道的署名来看(2位通讯员、1位记者),显然它来自于当地基层第一线,其后续报道更是记者们现场跟踪采访的结果。来自于生活的报道,必然具有了影响生活的力量。老报人范敬宜曾说过:“作为记者,要抓住重大主题,牵动千万人的心,必须和实际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因为“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接收和制造的信息量也就成倍增长。在如此巨量的信息海洋里,主流媒体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要披沙捡金,去伪存真,抑制噪音弘扬主旋律,引领时代的风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的个人利益诉求获得了极大的释放,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在感叹着真情的失落,感叹着诚信的式微。光明日报的这组系列报道恰恰用一个温情的故事触动了人们情感中最柔软的地方,因而具有了道义的力量。这组报道再一次告诉我们,伟大起于平凡,崇高源自寻常。主流新闻媒体要做的就是发掘平凡中的伟大,传播生活中的崇高。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发挥引领社会舆论的作用。

  光明日报的这组系列报道,彰显了报纸在多媒体时代的存在价值。毋庸讳言,随着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社交网站和手机短信的广泛使用,传统报纸在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上相形见绌,其生存价值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光明日报的这组系列报道的推出,以及所引发的广泛的社会反响,证明了即便在多媒体时代,报纸仍然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

  报纸的这种价值体现在其报道的客观、真实和公正、深刻,体现在其寓意抽象于具体的叙事手法上,体现在其对社会舆论的议程设置上。配合着这组系列报道,光明日报先后推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约定背后的精神坚守与价值力量》、《唱响和谐社会主旋律》等评论员文章和社论,并及时反应了社会各界对这一系列报道的反馈意见,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表彰兼爱赞扬诚信的舆论热潮。如果没有光明日报的集中报道和强力评论,以及其他媒体的迅速跟进,很难想象这件普普通通的寻常事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报纸在现代社会展示出的整合思想、引领舆论的巨大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彰显媒体在弘扬时代精神方面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 郑保卫

  近日,由光明日报等媒体集中报道的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坚持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双亲的故事,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广大读者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想,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颂扬人间爱心的热潮,这充分彰显了媒体在传递人间真情、弘扬时代精神方面的作用和力量。

  报道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大的社会影响,首先是故事感人。河北农大学子的事迹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质和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而他们病逝同学李宝元的父亲李维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掷地有声的语言和辛勤劳作还清7万元欠款的行动,则让人们看到了“守信誉、重承诺”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都深深感动了读者,引发了全社会对爱心与诚信问题的思考。

  其次是媒体的精心报道。正是光明日报等媒体深入的报道,才使得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同学,以及他们病逝同学李宝元的父亲李维贺的事迹与精神更加纯朴、更加感人、更加让人信服和钦佩,使得故事主人公的事迹更具感染力,更能激励人。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这组报道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启示:

  典型需要积极发现和挖掘。光明日报通讯员方艳梅、咸立冬和记者耿建扩深入实际生活,深入群众之中,发现和挖掘出了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同学这个颇具代表性的大学生团体,并且精心采写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可以说正是他们的敏锐发现和深入采访,才使得这一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典型得以同读者见面。这也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坚持“三贴近”的又一成功范例。

  典型需要精心宣传和推广。光明日报对这一典型的宣传可谓独具匠心,精心安排。报纸通过通讯、评论、跟踪报道、网评荟萃等形式,不断深化报道,扩大宣传效果,从而使得典型本身更加丰满,更加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更加能够激发人们对爱心和诚信的崇尚与颂扬。

  全媒体时代的典型宣传需要各种媒体共同参与发挥作用。这一典型的传播除了光明日报报道起到主导性作用外,其他媒体的跟进与配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媒体运用多样化的方式逐步推进报道,使得报道的主题思想得以不断升华,主导精神变得更加凝炼。特别是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加入,为媒体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捷条件,许多网民跟帖表示对典型的认同,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在群众中很快便形成了舆论热点,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从而奏响了一曲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