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汶川地震三周年里话“奇迹”:从悲壮走向豪迈

2011年04月20日 17:12 来源:四川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12三周年:从悲壮走向豪迈

  日历即将翻到2011年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快三年了。此时此刻,如果你从空中俯瞰蜀中大地,你会看见丰饶的原野、巍峨的厂房、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一片片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锦绣天府充满生机与活力。此时此刻,如果你走进映秀、北川、汉旺……会看到一张张充满自信、写满幸福的脸庞,会听到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2011年4月1日《四川日报》)

  记得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目睹故乡的巨变,抚今追昔,豪情满怀,写下了中外著名的光辉诗篇《七律·到韶山》。诗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句,集中概括了韶山人民和全国人民几十年的奋斗史,高度赞扬和生动表述了韶山人民一心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精神。

  笔者感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句,来赞叹和概括四川灾区走出地震阴霾、浴火重生的艰难历程,很贴切。

  有网友重新走过那些曾经令我们心酸流泪的重灾区时,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现在,走进四川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也有网友感言说,在我眼里,灾区每一幢新建筑,都是一面飘扬的国旗!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感叹、感言确实集中表达了全国人民的评价和心声。

  我们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5·12”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中华民族巨大的痛苦,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磨砺得分外鲜明。“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地震发生后响彻中华大地的呐喊,在灾后重建中化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援建行动。18个对口援建省市10万多名援建人员克服天气恶劣、水土不服、次生灾害频发等诸多困难,呕心沥血,顽强拼搏;冒寒暑,战洪灾,昼夜施工,不误工期……特别是第一时间奋起自救的灾区人在重建家园中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青川县枣树村农户墙上的标语,表达了灾区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今天,在大地震的废墟上,一排排新建的农房安居着万千灾区群众,一所所漂亮学校传出朗朗书声,一幢幢崭新医院为广大农民解除病患,一条条道路通往山里山外,一个个产业基地蓬勃兴起……从这一个个重生的剪影中,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我们见证了一场沧桑巨变,一幕人间奇迹!

  而发生在中国四川的这一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加快发展的奇迹,无疑也让世界为之瞩目。报道称,联合国驻华防灾管理工作组主席魏英瑛博士透露,在新一轮联合国对华2011—2015年发展框架中,特别将灾害管理的“汶川经验”写进框架。对这份人类社会应对巨灾的伟大成果,历史将留下弥足珍贵的典藏记录——让历史告诉未来。

  其实,这个奇迹,是依靠灾区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所创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无私援助以及国际社会积极援助的结果,更是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灾后重建的奇迹,再一次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正因如此,值此“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不妨让我们一起走进重建后的灾区,去分享这片土地的荣光,见证这里的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奇迹,展望这里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