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领导黄奇帆、徐敬业、陈存根、徐鸣等,与港澳媒体重庆参访团成员进行了座谈。近两个小时里,大家畅所欲言,就重庆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了深入交流。
薄熙来与港澳记者一一握手,环顾四周,微笑着说:“重庆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你们新闻界的朋友,不管戴眼镜的还是不戴眼镜的,眼光都很尖锐,大家品头论足,对我们也是一种启发。”风趣的开场白引来一阵笑声。
参访团团长、香港文汇报社长王树成说:“我们连续走了一个礼拜,亲眼见识了重庆在改革发展、城市管理、民心工程等方面的一系列有益的、积极的探索和创举,有很多感触,大家有什么问题,机会难得,书记专门赶来,等于是个解疑释惑吧。”
合理的分配促发展。事实上,只有分好“蛋糕”,才能做大做好“蛋糕”。民生不仅是发展经济的目的,也是动力,以民生为导向,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重庆之行,让香港商报副总编罗兴辉印象深刻,他抓住机会,第一个发问:“重庆探索了很多全国性的问题,比如欠发达地区怎样发展,农民和穷人如何致富,怎样让富起来的人精神更富足。现在看,这些探索成效显著,重庆市民都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请问重庆下一步将如何推动民生导向的发展?”
薄熙来说,改善民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地方党委、政府来说也是个难题。有人认为,抓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一对矛盾,得先发展经济啊,没钱怎么去改善民生?只有做大蛋糕,才有条件去分蛋糕呀!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才算有钱?发展到什么时候才能把民生摆在重要位置上?合理的分配促发展。事实上,只有分好“蛋糕”,才能做大做好“蛋糕”。民生不仅是发展经济的目的,也是动力,以民生为导向,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为此,去年的市委全会提出了“十大民生”工程,集中财力改善民生,用老百姓的话讲,“市委、市府把发展的‘宝’押在了民生上。”
有些经济界人士善意地提醒我们,重庆还比较穷,财政并不宽裕,却要拿那么多钱去改善民生,会不会放了空炮?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但我们敢下这个决心,绝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科学思考的基础上。首先,现在的“三个差距”,即贫富、城乡、区域差距已不小,维护稳定的成本就比较高。如果十大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维稳成本就会相应降低,就能把省出的钱用在发展经济上,发展效果就会更好。与其拿钱去维稳,不如从根底上改善百姓的生活;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头。这是第一笔账。第二,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目前投资和出口的力度已经很大了,但消费这驾马车还没有铆足劲儿跑起来。搞民生工程,不管以何种形式给中低收入的群体花钱,花多少钱,最后都会转入消费,拉动内需,这个钱花得不冤枉。这是第二笔账。第三,只有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才能调动全民的积极性,这是最根本的动力。头30年改革开放,做好了一篇大文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小平同志当时还讲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要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还设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可能在20世纪末。现在已是2011年了,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到了做好共同富裕这篇大文章的时候了。
薄熙来说,“十大民生”符合党的大政方针,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鼓励和支持。重庆市政府精心操作,总的比较顺利。比如,3年投入3000个亿,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现在第一批住房已经摇号入住,市民很满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每人每天免费供应一个鸡蛋、一杯奶;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干了这么多民生工程,重庆经济不仅没有出现困难,GDP几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去年还增了49%,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民生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搞好了,完全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双赢。
我们当然需要经济的繁荣,期望更富而不是更穷,但同时还要追求社会公平公正,让人民信服,这样才有真正的和谐
中国日报香港版副总编邹汉儒紧接着问:“中央政府正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香港特区也在积极努力。不过,是不是经济发展了,社会就和谐了呢?香港经济很发达,人均GDP接近4万美元,为什么仍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薄熙来说,重庆地处西部,困难比较大,但正是因为穷,这个地方的人也特别能吃苦,能干活儿。就说盖房,重庆还干了一件大事,就是把1200多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和城中村,用不到两年时间全部改完了,每户的住房面积还加了50%,老百姓高高兴兴。其实,城市改造是否成功,就看你政策到位不到位,活儿干得好不好,干得好老百姓当然欢天喜地。你刚才提到和谐,是不是经济水平一高就必然意味和谐?我看未必,社会和谐需要经济发展,但经济高度发展也并不是没有矛盾,一定就风平浪静。再发达的国家,搞不好,社会矛盾反而层出不穷。古人有句话耐人寻味:“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你让大家觉得办事公道,他就信服你,哪怕一时受穷,也不会闹事;反之,感觉你处事不公,社会没有公平,只是少数人在弄权、在巧取豪夺,他就会和你过不去。古训确实深刻。是不是经济繁荣了就天下太平了?就和谐了?很难说,要辩证地看。我们当然需要经济的繁荣,要力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越来越好,期望更富而不是更穷,但同时还要追求社会公平公正,让人民信服,这样才有真正的和谐。
在打击范围上,不缩小,也绝不扩大;在定性上,不压低,也绝不拔高;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枉不纵,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打黑除恶”是港澳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澳门电台总编余建栋关心“打黑”中的民主建设问题,香港中通社副总编罗光萍询问:“重庆是否会继续坚持‘打黑除恶’?”
薄熙来说,讲到“打黑”,并不是我们一时心血来潮。我到重庆工作后,了解到历年积压下来的命案有1000多件,还收到不少人民来信,反映那些车霸、肉霸、菜霸、面霸欺压百姓的罪行,有的涉黑团伙还长期有组织地强迫妇女卖淫。罪恶累累,令人发指,不要说社会主义的中国,在任何讲些法制的国家也都不能容忍,当然要坚决打击残害百姓的黑恶势力!我的前任们也一直在坚决打击。
薄熙来强调,“打黑”一定要讲法制。对黑恶势力,要为百姓着想,要感同身受,不要有任何顾忌,要敢打,要“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同时,又要坚持法制,敬畏法律;要搞清事实,在办案过程中慎之又慎,对历史高度负责。因此,在“打黑”之初,我们就特别强调两句话:在打击范围上,不缩小,也绝不扩大;在对涉黑团伙的定性上,不压低,也绝不拔高;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枉不纵,依法办案。这是一个铁的原则,任何案件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绝不轻易下结论。在审判阶段,要坚持无罪推定的原则,审慎对待每一个“疑点”,绝不要有先入之见。比如李庄的案子,完全由司法机关去依法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后来听说司法机关因其有“漏罪”,对他重新起诉,但在庭审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些新证据,出现了疑点。有人问我的态度,很简单,就是八个字:“实事求是、依法办案”。有人曾担心这个案子社会关注度高,如果这样做或那样做会有什么说法。其实什么都不用介意,只要行得端、坐得正,就任人去评说。要相信,只要一切以法律为准绳,那些“走板儿”的评说长不了,更成不了气候。
薄熙来说,经过集中打黑,重庆社会环境好多了,老百姓安全感大幅提升。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因为滋生犯罪的土壤还在,对黑恶势力,一定要坚持露头就打,力争“打早打小”,绝不能让其做大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