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雕塑大师叶毓山畅谈灾区劫后“新生”

2011年05月11日 11: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成都5月11日电 题:雕塑大师叶毓山畅谈灾区劫后“新生”

  中新社记者 王林

  “我的作品已经表达了我的情感。”在成都远郊一处幽静的处所,川籍雕塑大师叶毓山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这样开场。

  叶毓山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即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革命领袖题材雕塑创作”。对于撼动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这名艺术家亦未缺席。

  由他创作,总重量达300吨、花岗岩材质的主题雕塑《新生》,已于日前永久矗立于北川新县城抗震纪念园内。事实上,25米高的雕塑《新生》就是一座纪念碑。碑体上方,一个巨人高高举着一把十字镐,从废墟中走出来,充满了英雄气概。纪念碑体的下部,一个刚刚会走路的孩子欢快地奔向前方,他的身后是脸带微笑、目露关切的一个羌族打扮的年轻母亲。

  叶毓山说,3年前,那场地震甫一发生,他所生活的城市成都当夜就有无数年轻人走到街头的救护车旁,挽起袖管为灾区献血。从那时起,一种悲壮豪迈的情感就时时在心中激荡。每每看到救灾与重建的感人故事,都会一次次激发出自己的创作冲动。

  灾难过去一年后,重灾区北川县规划在搬迁后的新县城建设一个抗震纪念园。其中,重点就是要树立一座纪念碑。纪念碑如何设计?虽然,有许多模式可以借鉴。“但我认为,不必重现灾难。重点应该反映灾后的救援生命,重树信心,重建家园。应该反映故乡百姓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意志。”

  “——所以,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用艺术表现‘新北川’在全社会的大爱中如何获得新生。”

  “应该说,这座新落成的纪念碑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叶毓山称,“最近,许多人问到我,那个缺而不残羌族碉楼造型中走出的巨人是谁?我告诉他,那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不是任何的特定人物,他是中国时代精神的总集合——因为战胜灾难的力量,来自于全体中国人,是人类的大爱共同战胜了灾害。所有参与救灾、加入重建行列的人身上都有这种精神。”

  “纪念碑为他们而树,要向他们致敬!”

  这名雕塑过多个毛泽东不同时期艺术形象,并由此赢得广泛声誉的“红色”艺术家告诉记者,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雕塑家,他对国家从闭关自守到改革开放的变化,都有亲身经历。“而且,可以说,我用雕塑反映了一部中国革命史。”

  他说,“最近,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把此次汶川地震和70多年前的红军长征联系在一起。我在思索,是什么力量让人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创造出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我的结论是,这种力量源自于愈挫愈勇,砥砺奋进的民族品格,源自于为民族重生和复兴敢于赴汤蹈火,舍身取义的无疆大爱。”

  “此次汶川地震,从惊心动魄的抗震抢险,到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就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

  “灾后重建即将告一段落,灾民新生却是漫长道路。灾区百姓要树立知恩图报意识,摒弃‘等靠要’思想,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开创美好明天。”叶毓山说,“川人当自强!”(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翔】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