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成都灾后恢复重建获国际认可 展现令人惊叹韧性

2011年05月12日 08:53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三届联合国减少灾害全球平台大会上,成都与威尼斯、孟买等8个城市成为第二批“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谈到成都当选的原因,联合国减灾战略署秘书局官员格鲁介绍说,“城市更具韧性的十大准则”是“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评审的重要指标,成都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展现了令人惊叹的韧性,取得了瞩目成就,还建立了一套综合防控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验和成果。

  十大准则严格筛选 成都的经验得到普遍认可

  近年来,联合国减灾战略署在全球抗灾减灾领域发起了“让城市更具韧性行动”,并进一步确定了让“城市更具韧性的十大准则”,包括确保灾后重建以满足受灾人口的需求、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协调工作、制定专项降低灾害风险预算并出台鼓励措施、兴建并维护能够降低风险的关键基础设施等。

  联合国减灾战略署秘书局官员格鲁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城市更具韧性的十大准则”是“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评审的重要指标,成都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展现了令人惊叹的韧性,取得了瞩目成就,还建立了一套综合防控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验和成果。

  格鲁介绍,经过联合国减灾战略署严格筛选评审,成都市的重建经验得到了普遍认可,从全球20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之一,联合国减灾战略署将通过“减少灾害全球平台大会”组织世界上其他城市学习和分享成都的经验。

  【链接·成都经验】

  克服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影响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成都市在灾后重建的实践中,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确立了“努力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的总体目标。经过三年艰苦的努力,现在的灾区,群众居住条件实现了根本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上档升级,灾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灾后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三年来,成都市不仅克服了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不利因素影响,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全国15个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中的发展地位得到提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同比增长15%,总量居第5位,比上年提高1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增长36%,总量居第5位,比上年提高2位;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并成功引进德国大众、德州仪器、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纬创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89家。2010年,在美国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刊发的世界未来十年发展最快的城市中,成都位列首位。

  推进减灾百年大计 成都的韧性受到代表赞誉

  近年来,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建立应急机制,增加防灾减灾投入和高效进行灾后恢复重建成为参加“第三届联合国减少灾害全球平台大会”的热点话题,成都市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尤其受到参会代表的关注。

  联合国减灾战略署常务副署长海伦纳说,她去年10月到成都灾区考察,成都的灾后重建速度、对口援建和灾区城乡住房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都三年灾后重建中体现出来的城市韧性令人感叹,希望成都能像一面旗帜,给全球其他地区的城市树立榜样和范例。

  参会代表对成都市的经验和三年艰苦努力取得的成就予以了高度评价。来自英国的苏珊·莉莎说,三年来,她一直关注着成都的灾后重建,灾区的变化令人惊奇。来自意大利、智利等国家的参会代表纷纷提出与成都市在防灾减灾领域展开更加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为推广成都经验,联合国减灾战略署不仅安排成都市代表在“市长和议员论坛”第一个介绍经验,还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一楼大厅最醒目的位置,设置了成都市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宣传展区。

  “‘5·12汶川特大地震’让我知道了四川成都,成都灾后重建的速度和效果非常令人吃惊,我非常希望更深入地了解成都以及灾后重建的更多经验。”来自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参会代表安吉拉·哈玛对成都展区的工作人员如是说。来自北温哥华地区的代表戴维·卡特曼说,成都不仅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今年8月将到成都亲眼去考察。看到成都展区前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来自菲律宾的参会代表提出将他们的宣传资料摆放在成都展区进行宣传,一位参会代表感慨地说:今天的焦点属于成都。

  【链接·成都经验】

  建设自然灾害应急指挥平台 规划1000余个应急避难场所

  据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市进一步加大了防灾减灾工作力度,成立了以市政府领导负责、30余个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减灾委员会,建设了自然灾害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规划了1000余个应急避难场所并已开始实施建设;建设了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建设了西部地区最大、最先进的灾害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完善了区(市)县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了中国首个地震烈度速报台网以及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等防灾减灾设施。

  此外,成都市在震后全面排查评估了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实施了受地质灾害威胁农户的避让搬迁、地震重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恢复和重建工作、提高了建筑物防震等级。本报记者

  【新闻资料】

  “城市更具韧性”十条准则

  1、以市民团体和民间社团的参与为基础,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协调工作以了解和降低灾害风险。建立地区联盟,确保各部门了解其在降低灾害风险和相关准备方面的职责与分工。

  2、制定专项降低灾害风险预算并出台鼓励性措施,鼓励私人、企业等社会各界以及公共部门投资,以减少其所面临的风险。

  3、掌握关于危险和隐患的最新资料、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并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决策。确保公众随时可获得该市灾害抗御能力相关信息及计划,并与公众就相关内容开展充分讨论。

  4、投资兴建并维护能够降低风险的关键基础设施(如:泄洪设施),并在需要时做出相应调整,以应对气候变化。

  5、评估每所学校和卫生保健设施的安全性,并进行必要的升级维护。

  6、实施并执行实际可行的风险防范建筑法规和土地使用规划原则。确定供低收入市民避难的安全区域,并且针对非正式居住区开发可行的升级项目。

  7、确保学校和当地社区开展有关降低灾害风险的教育课程和培训。

  8、保护生态系统和天然缓冲区,以减轻洪水、风暴以及所在城市可能遭受的其他危害。以良好的降低风险的做法为基础,适应气候变化。

  9、在所在城市装设预警系统并培养应急管理能力,定期开展公众应急演习。

  10、确保灾后重建以满足受灾人口的需求为重心。在相关设计与实施中预先计划并纳入受灾人口和社区组织的需求,包括家园重建和生活保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