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兵团记忆格外厚重:记新疆农垦科学院副院长董云社

2011年06月09日 09:19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兵团记忆格外厚重:记新疆农垦科学院副院长董云社
援疆干部新疆农垦科学院副院长董云社(左二)在布置科研实验。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难忘的时光,在老党员、援疆干部新疆农垦科学院副院长董云社的记忆中,在兵团的日子显得格外厚重。

  3年的援疆生活即将期满,董云社现在俨然已是兵团一“兵”。

  “我来兵团来对了。近3年的援疆生活,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值得珍惜和回忆的美好时光,我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留在兵团。”董云社如是说。

  2008年9月11日,董云社从首都北京来到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农垦科学院担任副院长。

  来之前,他的脑海里全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工作,对于援疆工作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些什么,他没有过多去想。

  一个仅有200多名科研人员的省级研究机构,在50多年里拿到了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董云社在为新疆农垦科学院取得的成绩感到震惊的同时,也看到了该单位的薄弱环节:对国内外学术思想、科技动态了解不够,学术交流有待加强;青年科研人才在科研实践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项目申报材料的撰写等方面需要不断提高等。

  经过思考梳理,董云社对自己的援疆任务作出了设想:以新的理念全面提升科研人员素质,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和科研平台建设,带动学科发展、团队培养以及重大项目申报,提高新疆农垦科学院的科技竞争力。

  在他的建议下,“援疆学者大讲堂”在农垦科学院开讲。

  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清华大学、美国西密执安大学等国内外着名院校及管理部门的30多名知名学者被请来,就农业科学、植物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科研管理和基金项目申请等专题进行讲学。

  知名学者被请进来,传播新理念新知识,展示新成果,帮助新疆农垦科学院科研人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沈敏博士是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的年轻科研人员,她感慨地说:“我以前都不敢想能和这么多大师级的专家面对面交流,听一次他们的课使我终生受益。”

  “援疆学者大讲堂”至今已开办35场,场场爆满。目前,“援疆学者大讲堂”已经在全兵团推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对科研人员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进行持续性支持的项目计划,申请条件高,竞争非常激烈。

  多年来,新疆农垦科学院很少有人申报。董云社深入研究了院里的基本情况后,给大家细致解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管理要求以及申报的技巧,鼓励各单位组织好申报工作。

  为了提高申报质量,董云社除了给大家开会讲解外,还仔细帮大家修改项目申请书。

  凡是经他修改过的项目申请书,质量大幅提高,申报人也从中得到了启发和指导。

  刘洋是2008年工作的硕士毕业生,他第一次申报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就是董云社帮助修改的。刘洋说:“真没想到,董副院长修改得这么仔细,连误用的标点符号都一一修改。”

  心血没有白费。2009年,新疆农垦科学院申报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破纪录获得4项支持。今年,董云社继续组织全院科研人员申请基金项目28个,成为新疆农垦科学院建院以来申请基金项目数量最多的一年。

  从南京农业大学读博士归来的棉花所副研究员陈红特别欣慰,因为她一直希望自己将来能在一个国家一流的实验室工作,这个愿望在董云社的帮助下实现了。

  2010年春季,农业部要在西北建立“内陆棉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不仅是开展科研工作的良好平台,更是申请项目和开展科学交流的基础。董云社和其他院领导一起给棉花所鼓劲,全力组织申报,董云社更是多次去北京有关部门汇报和沟通。2010年12月,“内陆棉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项目落户新疆农垦科学院,这个消息令全院科研人员兴奋不已。

  作为一名援疆干部,董云社深知,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持续不断地推进新疆农垦科学院与国家部委、内地科研院校及重要学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

  3年来,科技部、农业部、发改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单位,都有他的身影。他与相关人员专程进京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不下30次,不厌其烦地宣传和推荐新疆农垦科学院学科优势、优秀团队以及兵团的科技规划和重点学科等。这些活动对新疆农垦科学院进而对兵团相关项目的成功申请起到了积极作用。

  董云社的妻子和父母身体都不好,儿子还在上大学,一切都需要他照顾。可是,董云社明白自己是个“兵”,哨位就在兵团,不能无故脱岗。有时,他出差到北京办事,如果一切顺利,方能抽出一点儿时间回家看看,更多的时候是“过家门而不入”,只能给家里打个电话。上大学的儿子经常问:“爸爸,你啥时回来?”董云社总是笑着说:“啥时‘退伍’,啥时回来。”

  “董副院长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如果他在兵团能再工作3年该多好啊!”这是新疆农垦科学院许多科技人员发自内心的声音。而董云社说:“兵团使我对人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兵团精神是我一生的珍贵财富,我要永远把兵团当作自己的家。”记者 朱彤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