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江苏省深化平安江苏建设大会召开

2011年09月19日 15:48 来源:新华报业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江苏省深化平安江苏建设大会召开
罗志军李学勇等领导同志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颁奖。特约记者于先云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7月3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深化平安江苏建设大会,这是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又一重要举措。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全省各地各部门要积极顺应社会稳定新形势、科学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平安创建成果,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措施,深化平安江苏建设,确保江苏综治工作位次不退、群众安全感不降,平安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和谐稳定示范区。

  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主持大会。省政协主席张连珍,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柏苏宁,副省长徐鸣,省政协副主席张九汉,省法院院长公丕祥,省检察院检察长徐安,省武警总队总队长于铁民出席大会。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平安江苏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李小敏宣读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表彰2006-2010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并对2011-2013年深化平安江苏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会上,省委、省政府决定授予南京市玄武区等279个地区、部门和单位“2006-2010年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给予郭志峰等80名同志先进工作者奖励;给予任立新等120名同志记个人二等功奖励。

  罗志军在讲话中指出,自2003年8月我省在全国率先部署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以来,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平安江苏建设扎实推进,公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考核连续八年位居全国前列,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他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平安江苏建设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向积极支持参与平安江苏建设的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罗志军指出,当前,我省正处于“十二五”发展征程全面开启、“两个率先”进程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深化平安江苏建设,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幸福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平安,就没有稳定的发展环境,就没有和谐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就没有安全感、幸福感。同时,平安又是个易碎品,什么时候抓得紧,发展就会有保障;什么时候松下来,稳定就会出问题。只有在更高起点上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平安江苏建设,不断提升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证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不辜负全省人民群众的期盼,不辜负中央的重托,真正把江苏建设成为和谐稳定示范区,为全省人民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良好生活环境。

  罗志军指出,深化平安江苏建设,要围绕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加深对平安创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一要以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为统揽,着力破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要紧紧咬住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四个位居全国前列”的目标任务,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六大行动计划”,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实现平安建设“八个全国领先”。要按照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机制,在管理服务中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施策。要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优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抓,综治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机制,着力形成创新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二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问题为突破口,牢固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要在强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要在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上下功夫,切实提高社会矛盾纠纷预知预警能力,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落到实处。要在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要在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加大网络管理力度,依法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促进网络社会健康发展。三要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着力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新要求新期待。要严密防范,进一步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衔接、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现代治安防控体系;严打犯罪,继续保持江苏打击犯罪在全国的领先水平,打得犯罪分子闻风丧胆,让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严格整治,深入排查整治社会治安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及重点部位,决不让突出治安问题形成气候,决不让治安乱点形成管理盲区。四要以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为关键,始终不渝地抓紧抓好平安建设的根基。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警力下沉、重心下移,规范乡镇(街道)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全面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社区管理架构,筑牢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前沿阵地。要切实加强基础工作,扎实推进调处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作,更加注重科技防范,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在基层落到实处。要切实加强基层系列平安创建工作,积极拓展基层平安创建的领域,努力形成“积小安为大安、以基层平安保全省平安”的良好局面。

  罗志军强调,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深化平安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管队伍、规范执法,协作配合、齐抓共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积极创造在全国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鲜经验,确保我省平安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和谐稳定示范区”。

  李学勇在主持大会时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在统一思想认识中坚定信心,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坚定构建和谐稳定示范区的必胜信心,努力开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局面。要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凝聚力量,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强化群众观念,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平安江苏建设,最大程度地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平安江苏建设的实际成效,真正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要在落实重点措施中提升水平,认真抓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着力解决当前房屋拆迁、土地征用、涉法涉诉、环境保护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大防控体系建设,切实强化公共安全监管,着力完善人口服务管理,不断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平安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要在强化齐抓共管中夯实基础,把深化平安江苏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抓出成效。

  李小敏在工作报告中全面回顾总结了8年来平安江苏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和积累的宝贵经验,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部署、社会安全稳定新形势、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平安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坚持以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平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和谐稳定示范区为目标,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措施,全力推进平安江苏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统揽,让平安建设这个“易碎品”真正坚固结实起来;以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为保障,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工作格局,确保我省公众安全感和综治工作绩效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同心协力建设一个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江苏。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四个结合”: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着力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着力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着力在加强服务上下功夫;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着力在长治久安上下功夫。

  李小敏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各部门要立足新的起点,按照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江苏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要求,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体系、现代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监管体系、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信息网络管理体系、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基层基础工作体系等八个体系建设,确保深化平安江苏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李小敏强调,深化平安江苏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

  省公安厅、省民政厅、南通市、南京市、太仓市、泗阳县负责同志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市市委书记或市长,市委政法委书记、综治办主任;各县(市、区)委书记或县(市、区)长,县(市、区)政法委书记,部分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省委政法委和省政法部门部分机关干部出席会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