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科院院士郑时龄:中国应打造大众宜居城市

2011年09月20日 22: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南京9月20日电(申冉)今天上午,在南京举行的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郑时龄向参会代表坦言,上海虽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走的很快,但其城市发展规划的模式需要反思,不应成为其他城市学习的榜样。

  郑时龄说:“上海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注重规模、注重新的建设、忽视了内在的更新;注重短期目标、注重宏伟的尺度形象;习惯从空中、从模型中来看城市,忽视了用脚所走过的城市平面。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不成熟的地方,中国目前应该致力于打造大众宜居的城市,请不要再学习上海的错误。”

  郑时龄在发言中表示,当年上海所提出的“一年一个样 三年大变样”的口号,这样的城市发展思路成为中国大部分城市所追求的模式。造成的后果是,目前中国城市化规模发展迅速,但发展模式单一,城市扩张不仅“蚕食”大量土地和其他资源,同时也带来千城一面、城市发展不均衡等严重问题,亟待反思检讨。

  他介绍,目前全国土地中,无法居住的部分占三分之一,近50年来水土流失的面积又达到三分之一,能够生存的土地总量也只有三分之一。短短半个世纪,中国人口增长一倍,但生存空间减少了一倍,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密集成为长期影响中国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郑时龄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城市片面追求城市硬件发展、城市天际线的壮观程度,盲目扩大空间面积、扩建新区新城的趋势有增无减,城市化面积远远超越城市化水平,占掉了大量的良田耕地。

  他特别以上海为例,自1985年至2008年,上海建造了8亿平方米的建筑,其中5亿平方米为住宅。按照2005年的统计,中心城区的开发强度为0.88,高层建筑的开发强度大约为东京的3.35倍。但“盲目建设并没有考虑到城市居民居住的宜居和舒适性,新城区缺乏与原有城市的联系,缺乏城市人性化空间和合理的路网结构以及生活网配套。目前,上海仍然存在各地区之间环境资源、交通资源、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之间的不平衡,城郊结合部在城市环境和城市管理上依然存在一些空白。”

  郑时龄在会上反问与会代表,“千百年来不断完善的规划原理和建筑学原则正在被推翻,一百年后人们将如何评价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发展?”

  他表示,城市不应仅仅成为精英宜居的地方,即使这个城市并不宜居,对于精英们来说影响也不大。城市应该是让所有居住在这里的普罗大众都能够过上有尊严、幸福安全、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城市的品质,消除城市区域间、城乡结合部之间的发展差异,这才是中国城市规划的方向。”(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