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南海舰队“李四光”号测量船填补国内百余项空白

2011年09月30日 10:20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让中国海军走向“深蓝”

  ——记南海舰队“李四光”号测量船

  前不久,中国首次对外发布中国海区国际标准电子海图。这个海图上,闪烁着南海舰队“李四光”号测量船官兵耕海犁浪、经天纬地的足迹。

  “李四光”号长年在深蓝大洋作业。他们安全航行35万海里,测量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填补了我国海洋测量100多项空白,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立下不朽功勋。

  挑战陌生海域

  “测海绘图乃海军分内之极要事。”

  100多年前的《北洋海军章程》这样警示。然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浩瀚中国海,竟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海图!

  没有自己的海图,如何建设强大的海军?新中国第一代海测兵驾小舢板,用水铊、测杆等简易测量工具,艰难起步。

  1998年,装备我国最先进测量仪器的“李四光”号一加入海军序列,便投入南沙测量大会战。他们在波峰浪谷间日夜奋战,获取南沙海区水深、重力、地形地貌等数据百余万组。

  2004年8月,“李四光”号挥师东征,进行西太平洋陌生海域测量。遥远的大洋天高云淡、碧波万顷,而水下则暗流涌动,凶险莫测。数千吨的测量船犹如一叶小舟,颠簸不止。大部分船员出现晕船反应,风浪一次次把他们吞没,但没人后退一步。8000多米长的钢缆,如游龙般一米一米伸向神秘的海底世界。6314米!当钢缆触底的信号传回海面,“李四光”号后甲板上沸腾起来,我国乃至亚洲测绘史上的一项底测采样纪录诞生。

  13年,“李四光”号27次纵横南中国海,14次勇闯太平洋;完成的100多幅测量成果图中,40多幅获海军测绘成果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破解“深蓝”奥秘

  随着我国海洋测绘事业的蓬勃发展,多波束测深系统、重力仪、磁力仪、侧扫声纳等一批高新测量仪器列装“李四光”号。官兵们如虎添翼,在革新与创新中,一一破解“深蓝”奥秘。

  由某研究所编写的海洋信息处理工程软件因设计缺陷,无法读取数据。几名专家苦苦研究数月,未能攻克。“李四光”号几名年轻人迎难而上,50天后,就自主研发出“某型重力仪数据转换系统”,成功实现该型重力仪测量数据的实时读取及处理。

  多波束水深测量,原先采集完声波数据必须现场处理并输入工作站后才能进行后续测量。“李四光”号工程师韩正苦心钻研,历时3个多月编写出一套“多波束声剖数据采集软件”,操作人员只要用鼠标点击几个按钮,便可轻松完成数据处理,改变了以往手工筛选采集数据的局面,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

  “李四光”号船长刘永新、政委黄良军说,由他们开发的“某型智能化数字深海探测仪”等成果,为破解“深蓝”奥秘提供了有力支撑。其填补的海洋测绘领域空白100多项,让我国跻身国际海道测量先进国家行列。

  一串令人震撼的数字

  “李四光”号航泊日志上,有一串令人震撼的数字:2010年,该船累计在海上航行200多天,最长的一次达59天。在海上,官兵不仅担负繁重的测量任务,还要与恶劣的生活条件抗争。为节约用水,大伙出海都理成光头……每次出海,每名官兵都准备一个小红桶,遇到大风浪顶不住时,就用绳子套在脖子上,一边吐一边值班。

  那年5月,“李四光”号在某岛礁测量,副航海长龚金刚肚子突然剧痛起来,诊断是急性阑尾炎。船上医疗条件有限,又赶上风大浪高,实施手术难度大,且危险。为确保龚金刚生命安全,军医建议立即返航,上岸治疗。然而,返航,就意味着任务拖期。龚金刚咬紧牙关,斩钉截铁地要求:“就在船上为我动手术!”风浪里的手术历时两个多小时,龚金刚幸运脱险。然而在胜利完成任务返航时,他却得知:母亲已在两天前被癌症夺去生命。

  “李四光”号技术员李世文、机电技师胡庆等官兵,都有类似的感人故事。为了共和国的海洋测绘事业,这群铁骨柔情的汉子,牺牲自我,把对家人的爱深埋心底。(特约记者 钟魁润 本报通讯员 柏 杨 曹海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