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近七成网民认为食品涨价最影响生活(图) (2)

2012年02月27日 17:26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专家看法:

  物价上涨对民生影响大 2012年上涨将趋缓

  物价问题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011年,CPI频频破6,到7月份上涨至6.5%,同比涨幅创下自2008年7月份以来新高。8月以来,CPI连续回落,我国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认为,2011年CPI涨幅较大,对于民生来讲影响非常大,尤其是中国社会整个收入分配的结构不平等的程度比较高。

  陈光金指出,我国中低收入和贫困群体规模很大,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提出要把农村贫困线进一步提高到1500多元,如果提高贫困线,估计中国城乡贫困人口加起来超过1亿人,再加上城市的中低收入群体,物价上涨显然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所以物价问题必然倍受关注。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预计,2012年,我国物价上涨将趋向缓和,通胀率大概为4%左右。

  李雪松认为,“2012年我国经济将继续稳定增长,物价上涨率将低于2011年,通胀压力有所放缓”。但在温和上涨的情况下,仍存一些不确定性,主要是国际石油价格在近12个月中波动非常大,从而对2012年我国物价带来不确定性。另外,资源要素价格调整也会对物价上涨构成较大压力。

  李雪松建议,政府应在外围经济形势不太好的情况下,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作为重要任务;在物价趋缓时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另有专家表示,在我国3%—5%的通胀率是正常的。因为,经济增长意味着需求加大,需求加大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拉高物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只要经济在增长,物价肯定在上行。当然,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此外,就是让经济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

  政策背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一条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包括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2011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列为十项重点工作中的第一条,他指出,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去年两会间表示,政府将从五方面采取措施稳定物价。第一,要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第二,要搞好储备吞吐的调控。第三,做好流通环节的工作,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第四,要加强市场的监管。对囤积居奇、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的现象,要坚决依法进行打击和治理。第五,要控制好流动性。合理地控制信贷的规模,创造稳定价格的货币条件。

  2012年,物价问题仍然备受中央高层关注。2011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控物价,就是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

  2月20日,胡锦涛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记者 罗旭)

【编辑:阚枫】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