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通讯:甘肃藏区尕海的“守护者”

2012年03月08日 13: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甘肃碌曲3月8日电 题:甘肃藏区尕海的“守护者”

  作者 张道正 赵昕

  三月的尕海大雪漫天,遍地银白,张勇站在观鸟台上,眯起眼睛望着远处的雪山。他说,自从在尕海保护站工作以来,已有5年没有回家过年,每年见家人也只有五六次,而他给家人的理由是“尕海保护站离不开人”。

  张勇是尕海保护站的副站长,他说的尕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碌曲县境内的尕海湿地,黄河最大支流洮河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有“高原之肾”和“高原明珠”称号。

  “10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凉。干燥,风很大,局部沙尘能见度只有10米。”回想以前,张勇颇多感慨:“刚来尕海时没有房子,保护站在施工,我的主要工作是看护,第一项正式工作是测量尕海湖的面积。”

  张勇刚来时和一名同事租住在附近的牧民家里,对他来说,那时最痛苦的是吃饭,几乎没有菜,肉虽便宜但在高原煮不烂。张勇回忆说,以前守锅炉是最担心受怕的,因尕海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总害怕被冻住。

  如此艰苦的条件,张勇却坚持了下来。2007年,尕海保护站境况好转,有了单间宿舍,也有了电视,如今又通上了网络,单位人也多了,张勇不再孤单。

  在张勇的宿舍兼办公室里,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拍摄的鸟类照片,每一张都如数家珍。“别人总问我,为什么能待住,热爱是第一位的,同时我也热爱摄影,很有乐趣。”张勇说,“每次出野外是最兴奋的,而发现新的鸟类会高兴好几天。”

  1993年,张勇从西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前后干了8年林业工作,2003年被调到尕海保护站。近几年,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的研究生会来尕海实习工作,张勇便虚心求教。“来实习的学生有学鸟类的、昆虫的,我什么都学,我现在进入角色了,动植物这块儿难不住我。”张勇说。

  这个保护站成立之前,尕海湖水只有现在的一半,生态环境也很差。近年,国家投入巨资实施尕海湿地恢复工程,其中包括尕海湖、尕海核心区的围栏和引水、筑坝工程以及系列的生态保护工程。

  “如今尕海的生态环境变得好多了,鸟类数量也翻了几番,光大天鹅就有30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种黑鹳已突破400只,在尕海湿地繁殖的就有40多只,而2003年监测只有3只,现在尕海真成了鸟类的栖息繁衍的乐园。”张勇说。

  作为尕海的“守护者”,张勇已在保护站工作近10年,唯一让他有些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家人,他的妻子每次来都因高原反应而离开,而张勇平时也难得回去,对此他觉得很愧疚。“没有办法,我离不开这片湿地,我想他们会理解我的。”张勇说。(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