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养老服务产业短板待补 网友吁建托老所解家庭压力(2)

2012年03月12日 09:13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培育扶持养老服务产业

  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托底”保基本,还要社会力量共参与,发展养老产业,补足老人颐养天年的“短板”。

  张吉吉人代表提到,在上海一些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社会组织承担为老服务的职责,“这些社会组织长期在社区一线,了解老人的实际需求,服务也更‘贴肉’。”在上海近年来推出的社区公益项目招投标中,有相当一批社会组织围绕老年人所需,推出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张吉吉人建议,要加大对这类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他们进一步发现、满足老人的需求。

  养老产业的发展亦得到代表委员关注。沈志刚谈到,现在养老服务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养老机构基本上以照顾和护理老人为主,以老年人休闲、康复以及居住为主等不同层次的服务产业尚未开发,老年人康复、医疗、休闲、生活等相关产品品种少,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

  周汉民委员认为,养老服务产业的功利化倾向较为明显,存在追求盲目发展、商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等现象,缺乏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日益突出。

  沈志刚建议,要在土地、税收、融资、就业等各个方面给予养老服务产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产业发展,培育并扶持一批养老服务产业,为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老人精神文化需求要关注

  在严诚忠代表看来,老年人政策与制度建设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老年人概念的认识仍有待深化。“例如,我们常常会把老年人群视作当然的弱势群体、低收入者;年长似乎必然智退体弱,身心衰老,只能安享救助,难以多做贡献。”

  “其实除了占老年人群约10%的失能老人外,绝大部分老人不仅能自己照顾自己,还为家庭和社会持续做出贡献。”一些代表委员指出,老年人并不只是被赡养者,也是消费者、利益创造者。老年人对晚年生活仍有很高的质量要求,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帮助他们继续实现自身价值。

  “比起物质层面,老年人在精神上、感情上的需求更大。”叶惠贤代表提到,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精神需求,不仅子女们要多关爱老人,社会也应关注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提供相应服务。

  目前,社会上往往只关心下一代的学习,漠视了长者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严诚忠看来,广大老年人期盼就近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期盼接受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以缩小代际差距,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跟上时代步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发展老年教育有助于推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也是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重要途径。他建议社会要为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老年教育资源共享搭建平台。

  上海发布@网友议政

  如何共同给力“养老”?今天,这一话题经本报与“上海发布”微博平台合作的《两会关注》栏目发布后,引发网友热议,截至晚上发稿,评论、转帖近1800余条。网友们集思广益,纷纷亮出观点与建议。

  “纶_活力国宝”:政府尽最大的努力完善社会养老保障系统,社会也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帮助,让他们觉得不是一无是处,从生理心理各方面,家庭养老不仅是义务也是责任,这个不可以推卸,即使再苦,子女不能只把心思投到孩子身上,也要多关心自己的爸妈。别忘了,你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

  “daisylok”:政府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增加床位;吸收民间组织参与要做好引导、监督和管理。社会要提倡邻里关爱,通过老年俱乐部等平台满足老人精神需求、用膳需求等。家庭更责无旁贷,在悉心照顾的同时,不要忽略老人。

  “melody2010的微博”:政府不断发展与完善社区养老体系,建设“托老所”,培养专业社工,尤其要注重社工职业道德的熏习,并逐步提高社工的待遇。子女多学习一些老年心理知识,给父母更多精神慰藉。

  “spring363”:现在有养老金的四个老人在经济上不需要儿女的支持,真正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和对病体的扶持。但是往往子女对老人的抚慰总是不及对下一代那么细致入微。办托老院、临终关怀医院应该有计划地实施了。(特派记者 谈燕 王海燕)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