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温文尔雅 总理十年记者会以诗言志、言思、言情

2012年03月14日 13: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他总理任期内最后一次“两会记者招待会”。中新社记者 任晨鸣 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中新网3月14日电 “我将在最后一年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2012年全国两会闭幕后,中国总理温家宝循例来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这是温家宝2003年就任总理以来第十次两会总理记者会,也是最后一次记者会,他用上面这句话来作为开场。

  十年,两届政府任期,从温家宝历年答记者问所引用的诗词典故中,可以勾画出这位总理的十年施政心路。

  诗以言志 虽九死其尤未悔

  2003年就任总理的第一次记者会,温家宝引用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明自己工作的态度;2008年再次当选总理后,温家宝在这后面加上《宋史•王安石传》中“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句子来表明大胆探索,勇于改革的心迹。

  十年记者会,温家宝多次以诗明志,表明心迹:

  ——2004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0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2011年,忧国不谋身,恪尽职守。

  ——2012年,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

  从这些诗句中不难看出温家宝作为总理在治国理政中求索、慎思、坚定的态度。在2006年的记者会上,温家宝颇为感慨地说,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

  诗以言思 忧患意识贯穿始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2003年的记者会上,温家宝就提到这样的古训。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直贯穿于他的施政理念中。

  2004年,在中国成功抗击非典之后,温家宝仍在记者会上以《周易》中句子来发出警醒:安不忘危,治不忘乱;2005年,他又强调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2006年,他再次提出,形势稍好,尤需兢慎,“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正如他在2011年记者会所引诗句一样,作为一国之总理,温家宝一直在强调为政者之“思”。而至于这位总理所思之事,他也曾引用诗句表明。“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2008年的记者会,温家宝这样说。

  在2012年的记者会上,温家宝坦承了自己的工作的不足,颇为动情地说:“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

  诗以言情 谈及台湾最动情

  在历次记者会中,台湾问题都是必被问及的话题。“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温家宝在2003年的记者会上谈及两岸话题时,引用了于右任的诗句:“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2004年,陈水扁推动“3•20公投”破环两岸关系,温家宝在谈及台湾问题时,特别提到了《马关条约》,并引用台湾本土诗人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和钟理和“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两句诗,来突出“台独”的不得人心。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制定,温家宝在记者会上说,台海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温家宝多次以“兄弟”来比喻两岸关系,“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2005年,他引用《史记》中句子来表达;2010年,他又引用《左传》中“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一句;2011年,引用《汉书》中“骨肉之亲,析而不殊”一句。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温家宝也多次表达想去台湾走走看看的愿望。“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2012年,温家宝再被问及有关台湾的问题。他引用台中诗人林朝崧“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来表达对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大业一定能够实现的信心。

【编辑:唐伟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