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极探秘:“雪龙”号甲板下的秘密

2012年04月02日 10: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20日上午9时许停靠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码头,并将在这里进行本航次南极考察的最后一次补给。图为弗里曼特尔港口的灯塔。记者 阮煜琳 摄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20日上午9时许停靠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码头,并将在这里进行本航次南极考察的最后一次补给。图为停泊在弗里曼特尔港口的日本极地考察船“白獭”号。记者 阮煜琳 摄  

  中新社“雪龙”号4月2日电 题:“雪龙”号甲板下的秘密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3月29日早晨8点多,雪龙船已经航行至巴厘海,接近赤道,在冷气开放的513房间内,队员杨雷打开电脑,惬意地冲了一杯咖啡。而此刻,轮机部船员杨东存正带着厚厚的线手套,从与雪龙船甲板平行高度的集控室,沿着镂空的梯子向下走,在高达51℃机舱内,汗流浃背地逐层检查分布在甲板下4层的主机、发电机系统是否工作正常。

  “如果把雪龙船比作一个人的话,驾驶室就是他的大脑,而集控室就是他的心脏。这些长长地、错综复杂的管线就是他的血管。”雪龙船轮机长黄嵘日前在雪龙船甲板下的机舱对随船报道的中新社记者说。

  从雪龙船生活区一楼甲板顺着窄窄地楼梯再往下走,穿过长长地密布着管线的走廊,就到了船尾甲板下的机舱。在这里,有着一个在甲板上看不见的庞大的、高速运转着的“另外一个世界”。

  走进机舱,一股夹杂着浓烈油气味道的热浪扑面而来,伴随着由成千上万个部件组成的主机、发电机、锅炉等庞大机器系统高速运转发出巨大的噪声,是令常人难以忍受的超过50℃的高温。

  雪龙船轮机部共有19名船员,他们需要24小时轮流在机舱内的集控室值班,每隔45分钟去检查机舱内部主机、副机、油水泵等设备运行状态,发电机组的运行参数等。

  雪龙船的机舱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汽车发动机部分,但这个发动机实在太大了,共有4层,由8个缸组成的13200千瓦的主发动机、3台功率为880千瓦的副机,及淡水泵、海水泵、燃油泵、海水淡化装置等,在最底部后端是推动“雪龙”号前进的巨大的螺旋桨。

  为2万吨巨轮“雪龙”号提供动力系统的主机是一组高达10米,由8个缸组成的长度超过15米的庞然大物,它们以油料为食物,“雪龙”号出海前共携带2000多吨的重油及五、六百吨的轻油,存放于各油舱内,由主管轮机员每班将燃油驳至专用油柜,供于主、副机等使用。

  为了让雪龙船这个庞然大物在海上进退自如,能在西风带的惊涛骇浪中安全通过,躲避航行中飘移不定的冰山,持续不断的动力供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动机一旦停止运转,失去动力的船舶就会随波逐流,一旦侧面受风浪,狂风骇浪中的船舶失去可能自身的平衡,甚至会面临倾覆的危险。”黄嵘说。

  队员在雪龙船这个独立封闭的系统中,之所以能享用到照明、热水、空调、冷藏的食物,因为主机与发电机、造水机、中央空调一起运转,持续不断地为在大海中独立行走的“雪龙”号提供电力、供水、空调,共同保障“雪龙”号像一个功能齐全的“海上小镇”。轮机部的船员每时每刻都在为高速运转的主推进系统、发电机、燃烧的锅炉等机械设备正常工作而忘我地忙碌。

  “机舱常年处于高温高湿、噪音、油气味较浓重的状态,即使在南极外界气温很低的情况下,这里仍有30℃以上的高温,过赤道是机舱内最难熬的时候。”黄嵘说。

  “雪龙船目前只有一套主机装置,明年有望对雪龙船机舱进行更新改造,增加发电机的台数。目前主机的改造方案还没有确定,但国际上现在通用的极地考察船通常具有两套以上主机装置或者电推系统,这样在风浪的航行中安全更有保障。”已经连续15次跟随雪龙船进行南北极考察的“老轨”黄嵘说。

  据悉,随着现代船舶工业的发展,无人机舱在现代化的船舶中日渐普及,船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值班的船员不必亲自到机舱内巡视,而由电子监控设备所代替。“雪龙”号是有着近20年船龄的老船,中国正在着手打造另一艘新的极地破冰船,这个船的自动化程度会更高。(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