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新社60年:业界共议文风改革暨“中新风格”

2012年08月31日 18: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图为会议现场。富田 摄

 

视频:何亚非:传承“中新风格”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8月31日电 (记者 周锐)在中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开展之际,中国新闻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31日在北京联合举办新闻文风改革暨“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与会嘉宾就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新闻文风,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展开讨论。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国务院新闻办一局局长郭卫民、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副书记赵天晓出席活动并致辞。

  何亚非表示,当今世界正处在复杂深刻的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思潮、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愈益明显,这给中国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责任、机遇和危机。

  何亚非希望中新社努力凝聚世界华文媒体的力量,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渠道、交流平台、对外窗口,用客观的事实、丰富的内容、生动的事例,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新闻社是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的,是中国内地两家通讯社之一。

  赵天晓在致辞中表示,中新社面向海外华侨华人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在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团结海外华侨华人,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新社社长刘北宪在致辞中说,中新社已经走过60年的征程,此番邀请众多学界泰斗和媒介领袖,就是希望结合新闻界“走转改”活动,对中新社在这60年里形成的“中新风格”做一个理论总结,以指导未来的发展道路。

  中新社总编辑章新新介绍说,作为以对外报道为主要业务的国家通讯社,“中新风格”集中表现为“短、平、快、活”的新闻文风,真实、客观、及时等专业操守,“官话民说、硬话软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的传播方式等。

  在今天的会议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人民日报》、《长江日报》等多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负责人从各自角度阐述了“走转改”,特别是新闻文风改革的重要意义,并对“中新风格”给予肯定,对中新社未来的发展提出期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说,从全球视野来看,外国媒体对“走基层”相似选题的挖掘正在增加,这说明我们目前对外报道当中基层人物和基层社会已经成为潜在增长点。他强调,今天的研讨会对于把“走转改”工作向对外传播领域延伸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表示,中新社不仅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架起了一座同中国联系和沟通的桥梁,而且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阵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希望,中新社进一步加强传播能力的建设,在打破西方媒体的信息和舆论垄断,争取话语权,提升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唐绪军说,学界和业界以“走转改”活动为题探讨“中新风格”,有利于业界和学界的共同进步。

  中新社老领导诸有钧、郭招金、田惠明等也出席了今天的研讨会。郭招金指出,中新社60年有年头,但中新社队伍很年轻,“我们对中新社未来充满信心”。(完)

  郭招金:“中新风格”是中国新闻社的文化血脉

  中国媒体角力国际传播 “走转改”有助讲好“中国故事”

  “众声喧哗”重塑传播格局 传统媒体须转型求变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