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瞭望:中国已初具创新型国家实力 直面科技挑战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1月05日 10:3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在国际科技大格局中,我国已由全面的“跟随者”、“追赶者”向部分领域的“同行者”前进,并在某些领域加速向“领跑者”靠近。

  2012年9月25日,历史将记住这一天——有着1.8万公里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中国,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经过科研技术人员6年的艰难攻关,经过造船工人6年的艰辛努力,除了船壳,一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母终于成为涅槃的凤凰,托起了国人的百年梦想。

  权威人士评论说,“辽宁舰”快速列装中国海军,得益于中国具有的雄厚经济基础,更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科技发展有了巨大的跃升,科技实力大幅增强。

  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从2003年“神舟”五号初次遨游太空,到2012年“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圆满成功,中国成功叩开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成为第三个完整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十年间,我国发射百颗卫星,九艘飞船、一艘飞行器,9人次航天员翱翔过太空。中国的航天科技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将完成约20次宇宙发射,仅2012年就有21箭30星的发射任务。

  2007年10月,我国首颗人造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2010年10月,“嫦娥二号”再次踏上奔月之旅,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目前,超期服役的“嫦娥二号”正环绕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继续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和工程技术试验。而“嫦娥三号”已正式转入正样研制,计划2013年发射,实现首次“登月”。

  此外,我国自主研制、被称为“中国的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今年起进入组网高峰期,现已建成覆盖我国及周边地区的基本系统,到2020年左右将形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今年,我国已发射6颗北斗导航卫星,全面完成亚太区域导航系统建设。未来几年,北斗导航卫星业务应用将有“井喷式”发展。

  今年初发射的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卫星,实现了我国民用测绘卫星“零的突破”,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独立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

  在“九天揽月”的同时,今年6月24日,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此前的2011年5月,由我国自主设计的“海洋石油981”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已用于南海深水油田作业,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具备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能力的国家之一。

  从“太空漫步”到“太空之吻”,从“嫦娥”奔月到“蛟龙”潜海,从实验快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的建成运行等等,我国在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8年,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团队利用先进的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2009年,科学家周琪和高绍荣等人首次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道路。

  2010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在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中一举夺冠。

  2012年3月,中科院科学家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形式,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铁基超导材料临界温度从26K提高到55K,标志着我国凝聚态物理研究处于国际最前沿位置。

  16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面实施,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核高基”专项中研制的“飞腾1000”国产中央处理器芯片取得重大突破;65纳米介质刻蚀机的研发成功,显著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提交的TD-SCDMA和TD-LTE-Advanced技术提案先后成为国际3G、4G标准,从而使我国的移动通信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超导变电、新能源技术、高速轨道交通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取得重要突破,有力支撑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建设;超级杂交水稻技术在国际上持续领先,粮食“丰产工程”取得重要成绩;科技服务在人口健康、防震减灾、公共安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无不印证着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脚步,彰显着大幅度提升的中国科技实力和水平。

  今年3月,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1)》显示,10年来中国创新指数已从全球第38位升至第20位。

  科技部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6200万人,居世界第一;研发经费年均增幅超过20%,2011年增幅达到21.9%,达86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第3位;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比2000---2005年间提高约8个百分点;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连续3年稳居世界第2位;论文总被引用次数从2002年世界第19位跃居2011年第7位。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02年的1.56万件增至2011年的17.2万件,位居世界第3位。

  在国际科技大格局中,我国已由全面的“跟随者”、“追赶者”向部分领域的“同行者”前进,并在某些领域加速向“领跑者”靠近。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