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刘晓明:新时期中国外交目标是追求“三个世界”

2013年04月18日 03: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伦敦4月17日电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17日在伦敦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IISS)发表题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的演讲。他表示:“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中国希望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世界最符合中国的利益,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我的回答是:‘三个世界’。”

  演讲全文如下:

  很高兴应奇普曼博士邀请来到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IISS)。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是世界政治和安全领域知名研究机构。你们出版的《军事力量对比》和《战略研究》是许多国际问题学者的必读刊物。记得我在以前的演讲中就曾引用过2011年《军事力量对比》中关于中国军费开支的相关内容,那份年度报告清楚地表明中国的军费在世界各国中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仅占GDP的1.3%,不仅远低于美国、英国、俄罗斯等传统军事强国,也低于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如果从人均军费角度看,中国则更低,仅有美国的1/38,英国的1/20。由于这些内容非常具有说服力,所以我一直记忆犹新。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为什么说是“新时期”,我想主要有三个因素:

  第一,众所周知,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中国刚刚进行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换届。随着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执政,中国外交在继承和延续的基础上,必然会创新和发展。

  第二,今天的中国与五年前、十年前都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对外贸易量基本与美国持平,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我最近看到的一个消息是,去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中国海外旅游的游客人数达到了8300万,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

  第三,今天的世界格局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几十亿人口和大批发展中国家正加速迈向现代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第一次占全球GDP权重的一半以上;全球增长重心发生转移,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同时,各国相互联系、依存程度空前加深,人类越来越成为“命运共同体”。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中国外交的目标;二是中国外交的行动。

  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中国希望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世界最符合中国的利益,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我的回答是:“三个世界”。

  首先是和平发展的世界。过去三十多年,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时期,这得益于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也得益于世界总体保持了和平稳定。但是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各种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层出不穷,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复杂难解。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仍很猖獗。前天在美国波士顿发生的爆炸事件再次证明这一点。没有天下太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中国古语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中国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必须致力于营造一个持久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就必须努力推动和平与发展始终成为世界的主题,就必须促进世界各国与中国一起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二是开放合作的世界。过去几十年,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并从中受益。全球化的特点就是开放与合作,中国紧跟这一时代潮流,将自己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今天的中国是世界数十个主要贸易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更加主张和支持一个开放、自由、便利的多边贸易体系,一个前进而不是倒退的全球化进程。就在两天前,中国与冰岛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欧洲国家完成的首个双边自贸协定,是中国倡导中欧互利合作及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具体落实,对促进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是多元和谐的世界。今天的世界,既有南与北,也有东与西。不少人曾引用英国诗人吉卜林的《东西方民谣》中第一句话:“东是东,西是西,两者永不相期”,来强调东西方之间的对立与隔阂。殊不知,吉卜林所指的隔阂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而这首诗的下面几句才是作者的本意:“但当两位巨人相对而立,无所谓东也无所谓西,也别在意那种族与血裔,尽管他们来自世界的两极。”中国主张世界文明应保持多样性,只有保留各国各民族的特色,世界才是丰富多彩的。中国也认为天下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各国应当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这“三个世界”也可以说就是中国的“世界梦”。中国如何去实现这“世界梦”,也就是中国外交将做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贯彻互利共赢精神,全面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布热津斯基曾写过一本书《大棋局》,将欧亚大陆视作美国外交的地缘战略大棋盘。中国外交的这盘棋则超出了欧亚大陆,要宽广得多。

  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不走大国争霸、对抗的历史老路,而是建立开放、包容、互信的“新型大国关系”。最近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通话,两国领导人就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欧建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一贯坚定地支持欧洲应对债务危机的努力,也正在与欧方商谈中欧中长期合作的机制建设,双方在城镇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正在积极推进。

  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政策,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现在,中国同周边国家贸易额达1.3万亿美元,超过中欧、中美贸易之和。中国将积极参与亚洲区域合作进程,坚定支持亚洲地区对其他地区的开放合作,欢迎域外国家为本地区稳定和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不可否认,当前中国与一些邻国存在领土争议,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会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不会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但中国始终致力于和平协商谈判,妥善处理和解决争议,努力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也高度关注近来出现的周边不稳定因素,中国不会允许任何人在中国家门口生事,也不能允许任何国家把亚洲搞乱。

  中国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习近平主席最近访问非洲时,表示中国将加大与非洲国家发展“真、实、亲、诚”的关系,深化中非友谊与合作。为此,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货款,为非洲国家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提供1.8万个奖学金留学生名额。

  中国将加强与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的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使金砖国家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合作架构更加完善,合作成果更加丰富。中国将积极推进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外汇储备库等项目,加快各领域务实合作,把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

  第二个方面是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努力为新时期国际体系建设和全球治理做出贡献。中国认为面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21世纪的国际多边体系应与时俱进,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有序发展,应当扩大代表性,提升公正性,增强实效性。中国作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政治、安全和发展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将继续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等发挥积极作用,将继续主张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强化国际金融监管、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中国将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问题的解决和降温。中国将努力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促进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推动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进程。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裁军与军控、核不扩散、反恐、打击海盗等领域的国际安全对话与合作。

  第三个方面是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今天,在不少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负面消息传播得多,正面信息报道得少。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西方传媒的报道倾向,认为媒体就是要专报坏消息。这使我想起英语有句谚语:“好消息不出门,坏消息到处传”。也许西方媒体认为坏消息更能吸引读者,更有利于报纸的销量,但结果是西方读者看不到一个全面的中国,西方民众了解不到一个真正的中国。

  今天,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听到中国的好消息,就是要向世界各国的民众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大力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使各国民众了解中国的历史变革、文化传统和制度特色;了解中国发展全貌、进步轨迹和前进方向;了解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外交政策;了解中国的民情、民意和民生。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少一些对中国的误解,多一些对中国的理解;少一些“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多一些“中国机遇论”的声音。

  我今天与大家交流,也可以说是一次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外交。

  今天上午,我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葬礼。关于撒切尔夫人的评价很多,英国公众和媒体看法也不尽一致。我们充分肯定她为中英关系的发展,特别是为香港问题的解决所做的历史性贡献。我读到《金融时报》一篇文章称,撒切尔夫人的重要外交遗产就是坚定的原则和信念及必要的灵活性。这是否是对撒切尔外交的准确评价人们还可以讨论,但我认为外交的确要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纵观六十多年新中国外交,一大特点就是坚持原则,秉承理念,同时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在新的时期,中国外交有目标、有行动,我们既要保持连续性,又要不断创新。我相信,中国外交将更有作为。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