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华工商时报:“明吃”变“暗吃”吃掉了民心

2013年04月18日 09:5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有媒体报道,近一段时间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公款吃喝变“明吃”为“暗吃”的现象。有关媒体的记者随便暗访了几个城市就发现这种现象,可见颇为普遍。

  自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出台改作风的八项规定以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广大普通干部和人民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执政党改作风的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然而,时隔未久,新作风尚未蔚然成风,旧习气竟然卷土重来。一些官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去高档饭店了,却开着车溜进深藏于小街暗巷中的私人会所。有的单位将内部餐厅修葺一新,高薪聘来名师大厨,关起门来照吃照喝;有的人将茅台酒灌到矿泉水瓶里,开好菜单让服务员分几次上菜,“一次只上四菜一汤”,依旧吃香喝辣。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变“明吃”为“暗吃”也是一种变化。这至少说明党中央改作风的规定已经形成巨大压力,让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更加犀利。过去,公款吃喝可以明目张胆,可以若无其事。现在,一些官员开始谨慎小心起来,不想过分张扬,害怕被曝光举报,吃喝之时不免有几分扭捏,几分作态,外加几分担心。

  不过,从“明吃”改为“暗吃”背后所隐藏的那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不能不让人深思。为什么中央的规定那么明确,还是有人明知故犯?为什么舆论压力那么强大,社会呼声那么强烈,有些人还是敢于“顶风作案”?难道说在这样一些官员(其中不乏担任相当职务的官员)看来,改作风只是“一阵风”,上面的规定只是表面文章,打打折扣,变变花样,就不会有什么事情?

  变“明吃”为“暗吃”的现象之所以能够发生,证明了一些官员的蜕变。对于这样的官员而言,信仰、事业、工作、使命、国家发展的大局、人民群众的利益、统统可以放在一边,只要自己“合适”、“舒服”、“痛快”就行。他们也许不敢贪污只是贪吃,也许认为吃点喝点不算什么。但是,人们很难相信,一个一心满足于口腹之欲的官员能否夙夜在公,勤奋工作?人们更不相信一个不惜摘了车牌跑到私人会所里“偷嘴”的官员能够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人们有理由追问,那些靡费公帑毫不在乎,不论“明吃”、“暗吃”非吃不可的官员,是不是已经把权力私有化了?不管“明吃”、“暗吃”,他们吃掉的是什么?他们既然习惯于吃吃喝喝,又何尝不善于多拿多占?贪吃与贪污之间距离有多远?

  如今回想一下,中央领导人强调要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改作风,以“常、长”二字抓作风,一抓到底,绝不懈怠,绝对是深谋远虑,有的放矢。凡是坏的风气、不良的作风因为有其形成的特定原因,必然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如果认为制定出台了某些规定,狠抓一抓,就能使作风得到根本好转,那就是想的简单了,很容易中途功亏一篑。执政党给自己定规矩,就要落实一些已经有明确规范的事情,就要约束一些不合规范的事情,就要规范一些没有规范的事情。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所以要紧一点。对各级官员来说,当自己受到严格的约束,感到不能随心所欲,不怎么“舒服”、不那么“痛快”了,而让天下的老百姓心情舒畅,实实在在地享有主人的尊严和幸福,那才能够换取人心所向。

  显然,改作风是一次考验,能否将改作风进行到底,能否形成一套制度保障,把作风导向体现在政绩考核、干部选拔和行政问责的全过程,事关执政为民这个根本。而最该警惕的是,那些贪吃不已的官员不仅是吃坏了作风,很可能会吃掉江山。(高初建)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