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波士顿遇难女生报道引反思 媒体如何保护隐私

2013年04月18日 21:3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17日晚,一场小型追悼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那里是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案遇难女学生的母校。与许多“千人悼念”或“万人祈福”不同,这场追悼会多少显得有些“静悄悄”。许多网民在追悼会结束后才从一条微博上得知消息,微博说:“来参加的都是她生前的同学和好友。”

  15日,波士顿马拉松赛遭遇爆炸,致3人死亡、176人受伤,中国公民一死一伤。爆炸案引起世界媒体高度关注。

  波士顿大学17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遇难的中国女生的姓名和照片,大批想要获取更多独家“猛料”的记者各显身手搜索遇害女生相关信息。她的家庭、中学、大学、生前好友和同学遭遇各家媒体轮番“轰炸”。

  与此同时,遇难者家人一直保持沉默。据北京理工大学一名学生透露,遇难者父母不愿意女儿生前隐私被曝光。

  遇难者生前的一位好友已不堪忍受各路记者的“骚扰”,在其微博上贴出了媒体约访私信的截图,并写道:“如果大家也收到一些媒体的联系想获取消息,最好不要跟他们说什么,家人可能不想被打扰。当然这些媒体也没什么恶意。”

  媒体虽然没什么恶意,但一些做法可能会令遇难者家属间接受到伤害。

  海外媒体评论说,一位在波士顿爆炸案中身亡的中国公民引发了民众争论,原因在于中国媒体不顾遇难者家属的意愿,将这位女性遇难者的名字、身份和照片等背景信息曝光。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有人批评这种行为“缺乏人道主义精神”。更有甚者,一些人还试图从遇难者家人“不要公布死者姓名和信息”的请求做文章。网友“假装在纽约”在微博中写道:“因为家属不愿死者被打扰,请求媒体不要公布死者姓名和消息,于是就有许多人毫无根据地揣测死者是官二代,这家人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消费”新闻人物的类似事件近些年来屡有出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故居即刻成为旅游热点,连后院的胡萝卜都被游客拔光;“雷政富不雅视频”女主角赵红霞照片被曝光后,家人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她恳请媒体别牵涉其幼子。

  从当事人家人和朋友的角度出发,媒体一次又一次的报道,可能会唤起他们不愿触及的痛苦,进而再次受到心理创伤。媒体该如何面对虽不悖职业道德,但有关人文情怀的保护“隐私”诉求?(记者苑苏文)

【编辑:王珊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