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借汶川经验事半功倍 芦山天摇地动人不乱

2013年05月13日 01:31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5月8日,芦山中学高二体育特长生在进行变速跑训练。芦山人灾后让梦再起飞 。新华社发

  谁也不会想到,5年后,与汶川相隔不到100公里的芦山,再次遭遇地震的无情袭击。

  从前方传来有人伤亡屋倒的坏消息;同时,和汶川地震相比,也有令人感到宽慰的地方,那就是,救灾迅速到位;受灾群众也没有那么慌乱,有条不紊地从天摇地动中醒过来,生产自救,不等不靠。

  汶川和芦山,同为地震的难兄难弟,各自成为抗震救灾的两个样板。我们祝福汶川,也期待一个新芦山。

  志愿者

  “老救灾”的新提升

  5·12汶川大地震,4·14玉树大地震,4·20芦山大地震,38岁的都海郎都“赶上了”。这位经验丰富的灾难救援志愿者坦承,汶川地震时更多靠的是满腔热情,却难免有力不从心的盲目;到了芦山,则更为专业、高效和理性。

  五年前汶川那次为期一个月救援,是都海郎经历的第一次大规模灾难性救援,此前多是户外山地或者车祸现场。“非常非常惨烈”,都海郎回忆说,当年因交通中断,17人的民间救援队直到5月15日才深入金华、红白等镇,“目之所及,完全是一片废墟。”由于过了黄金救援期,他们并未抢救出幸存者,而是掩埋了十余具遇难者遗体。转至枫顺镇,都海郎在山里遇到与外界失去联系10天的六七位灾民,存粮告急、几乎绝望的灾民们见到外面的人立刻拥抱着痛哭失声,半天不肯撒手,“觉得特别无能为力”。

  时隔五年,都海郎向记者语气平静地分析说,当年汶川救援还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不清楚灾区的确切需求,凭着满腔热情扑了上去。比如他曾备了大量的药物和食品,但与政府对接时却找不到负责人,甚至被告知“不需要”;但待进入重灾区,药品立刻被抢用一空,临时又补充了数百万元的药物。后来他终于找到工会和妇联的两位领导,尽管并不十分对口,物资发放却也顺畅了许多。

  2010年玉树大地震时,当天便飞往灾区的都海郎已经借来了声波探测仪等专业设备。有了汶川地震救援经验并接受了医疗方面的系统培训,都海郎独自救援被掩埋灾民2人,共同救援4人,协助定位2人,独自医治重伤11人,轻伤60余人,协助医治重伤3人,轻伤百余人。

  “相比于汶川地震救援,芦山的救援工作反应速度快,准备充分,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对接也更为高效。”都海郎等10名骨干专业志愿者组成北京市应急志愿者抗震救援队,4月20日地震下午出发,每位都有至少两次以上地震救援经验,他们携带着铱星电话、红外夜视仪、生命探测仪、蛇眼等20余件专业救援设备。出发前诸如灾区地图、气象情况、物资需求、人文环境等都已经做足了功课,后方同时设有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宣传组、动员组、保障组,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

  随后的救援卓有成效。4月21日上午10时,都海郎和队友抵达芦山。次日赶到太平镇受灾严重的大河村,经手救助的灾民中,年纪最大的80多岁,小的仅出生3个多月,还有两位残疾人。随后,作为第一支且是唯一一支抵达下平村的救援队,队员们还对一位头部受伤的村民和一个两岁的孩子进行了紧急救治。救援队还帮受灾的乡亲们勘察选定安全的帐篷安置点,配合村长劝说村民转移到安全地点。

  “经历了残酷无情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的救援正越来越趋于理性、专业和高效。”都海郎说。

  部队官兵

  借鉴汶川经验 主动爆破危石

  五年前参与汶川地震救援成都军区某部的官兵,此次又在第一时间驰援芦山。相比五年前首次深入震区,这次官兵带着更有针对性的救援设备,及时排除落石等险情。五年的时间不长,但地震救援的精准度提高了不是一星半点。

  成都军区某部军训部副部长刘勇战告诉记者,这次芦山救援不管是组织速度和设备储备能力都比汶川地震有了明显提高,“部队进入灾区救援的速度更快,方向性更加明确,救援设备准备得更加充分。”

  救援任务结束后,部队官兵每天在村里巡查,将那些挂在山边的石块儿爆破,从山上引下一条条排水沟,那些经历过汶川救援的部队官兵深知,存在滑动危险的石块儿、山上淤积的雨水如同地震一样会带来巨大灾难。

  4月26日,记者曾在箭杆村采访,这里与震中龙门镇一山之隔。进村的路上不断有突兀出来的岩石横在山上。半个月过去了,部队官兵已经将这些悬石一一爆破,减少了隐患。

  刘勇战说,芦山属山区,在地震中一些山体石块儿已经出现松动,再加上近期雨水频发,很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因此爆破危石是现在部队官兵排险的主要任务。此外,部队借鉴汶川救援经验,抓紧时间挖排水沟,这样到了雨季能让山上的水较快地顺排水沟排至山下,避免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危险。

  受灾村民

  细心拆除危房 准备灾后重建

  地震中损毁最严重的是房屋,受灾群众最盼望的也是住进相对帐篷舒适些的板房。

  这几天,芦山县清仁乡大同村顺江组的胡伟正忙着和父亲拆危房,这是胡伟的父母30年前一手建造的房屋,地震震塌了老房,胡伟的父亲将木头一根一根拆下、整理、堆放。和胡伟家一样,在芦山地震灾区,老房已成背影,帐篷是现在的家,而活动板房正在一一修建。

  在芦山地震灾区,像胡伟家这样的老房并不少见,屋顶等都是木头结构,墙壁为砖头,也许是因为房屋年代太久,地震袭来,这样的老房要么垮塌,要么成为危房,不能再住。看着亲手建起来的房屋被迫拆除,胡伟的老父亲百感交集,他把木头一根根收拾起来,为的是到重建的那一天,这些30多年的老木头还能派上用场。

  胡伟告诉记者,村民们现在还居住在帐篷里,村干部说目前还没有建造活动板房的计划,而至于重建房屋的规划也许要等到6月才能出来。

  在双石镇双石中学的安置点采访时,69岁的马有杰坦然地说,自从汶川地震后,电视里常播放防震知识,村里人也很重视学习,男女老少看电视就学会不少防震技巧。“我们把粮食放在两侧的偏房里,在这次地震里正房垮塌了,偏房往往还能撑住,我们有机会抢运出食物。”记者见到马有杰时,已是震后第三天,因为山路阻断,救灾物资一直没有送到村里,但是村民因为有抢运出来的食物,还不至于挨饿。

  老兵餐馆的老板董远智的家,在地震中也倒塌了。“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就是关心房子,想知道今后住在哪里。”董远智晚上睡在车里看摊,家里人睡在菜地里搭的帐篷里,经常下雨的天气,给他们带来一些麻烦。

  芦山政府

  安置方案灵活 救援事半功倍

  昨天,记者从芦山县委宣传部获悉,截至5月7日,已完成169幢公共建筑房屋安全性鉴定工作,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联系原设计单位,共鉴定882套房屋。

  芦山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卫利强局长表示,目前地震救援工作已转向善后。芦山县学校已安装板房21719平方米,完成总量的65%;医院已安装板房2408平方米,完成32%,用于满足学生上课等公共需求。受灾群众目前还都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并未安排入住板房。

  卫利强说,目前正在向受灾群众告知临时安置方案,分为城市和乡镇农村两种地域进行,直到重建工作完成,受灾群众住上新房为止。乡镇农村的居民可以就地取材,搭建临时安置房,政府给予补助。而城市居民可以投亲靠友,或是到雅安市城区租房,政府也给予补助。这些方式还无法解决居住问题的,政府将统一建设活动板房安置。

  有了汶川救援的经验,芦山救援事半功倍;有了汶川重建的经验,芦山人期待新芦山早日建成。

  本版撰文 晨报首席记者 王彬 姜葳 记者 吴婷婷

【编辑:程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