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5亿人口市场对接 经济走廊带动区域发展

2013年05月21日 19: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当地时间5月21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题为“把握中印战略合作新机遇”的演讲。中新网记者 郭金超 摄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电 题:25亿人口市场对接 经济走廊带动区域发展

  作者 董冠洋

  “对接两大市场、打造世界经济新引擎”。2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结束首访第一站的印度首都之行,转赴经济中心孟买。而两国“龙象共舞”的新局,25亿人口对接形成的共振,以及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可估量受益才刚刚开始。

  中印两国20日发表联合声明,其中明确定位“双方视对方为互利伙伴,而非竞争对手”。李克强亦在新德里将此访概括为“增加互信之旅、深化合作之旅、面向未来之旅”。多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此番“中印握手”在务实中增进互信,通过沟通了解,打开了两国合作开放的新局面。

  “经贸合作成果比预期还要好”,令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感到惊喜的是,李克强此访并未止于宏观表态,而是对医药、环保、投资等诸多具体领域作出务实安排,提出了产业园区等具体合作方式。“‘具体’表明在这些领域要有所作为,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针对中印经贸关系历来最受关切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联合声明明确具体地确认,双方将开展药品监管合作、加强信息产业关系、完成农产品植物检疫磋商。印方亦欢迎中企投资,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程承包合作。

  在姜景奎看来,上述安排“实实在在”地实现了两国“长短板”的有效结合。他分析,中国的优势在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讯等产业,印度也一直希望开发中国医药、软件、农产品市场,但此前两国均未打开缺口,而这次声明涵盖的领域恰恰实现了两国“取长补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新兴国家,中印人口相加多达2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40%。而这两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的对接,在姜景奎看来,“将不仅仅是‘1+1’那么简单”,更如李克强在新德里所言,“中印深化合作、共同发展是亚洲之幸,世界之福”。

  中印联合声明特别提出,两国共同倡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并将成立联合工作组,加强该地区互联互通。此外,双方还同意考虑在第三国开展共同关心的开发项目,并明确在气候变化、多哈回合谈判、能源和粮食安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全球治理等重大全球性问题上的共同利益。

  “两国携手打造的新引擎,将会在国际领域起到引领作用”,姜景奎分析,中印两国因其庞大的人口数量、经济体量、市场容量而不可小视,两大新兴市场对世界的带动、辐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以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为例,姜景奎告诉中新社记者,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将辐射作用将带动南亚、东南亚、东亚三大经济板块联合发展。他指出,中国西南、印度东部、缅甸、孟加拉相对而言均不发达,此前邦省级别的合作动力有限。而此次将打造“经济走廊”上升至国家层面,能够通过四国延伸带动亚洲经济最重要三块区域的联动发展。

  同时,就声明提出的“在第三国开展共同关心的开发项目”,姜景奎特别关注了该表态可能对能源领域产生的影响。他表示,中印均为能源消费大国,“合作开发”的安排将不仅避免恶性竞争,更实现了利益融合,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第三方的发展。

  在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孙士海看来,此前中印两国经贸发展最大的难点在于互信不足,因而开放程度较低、障碍重重。

  作为李克强此番“增加互信之旅”的成果,联合声明确立了国家元首/首脑定期互访、中印战略经济对话、防务交流、省市缔结友好关系、企业首席执行官论坛、“中印友好交流年”、中印经典互译工程等从官方到民间,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计划。

  “总理此访很重要的意义在于沟通”,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中印经贸专家刘小雪认为,李克强此访将使中国国内更加重视印度,推进两国对相互市场和产品的认识,“只有这种氛围下,人们才会关注印度市场,不错过任何市场机遇。”(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