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民众感慨收入增加钱不禁花 财富焦虑成普遍心态(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5月24日 07:3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生活需求水涨船高

  ●许多以前不曾有过的花费,现在都成了日常开销

  回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但物价低,住公房,花钱的地方也少。人们骑自行车上下班,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低,心态平和。

  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花钱的项目增多了。汽车、旅游、健身、教育培训……许多以前没有的开支,现在都成了日常开销。钱花得多了,人们对增加财富的期望值自然水涨船高。

  陈成是山东青岛一家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年收入有七八万元,除去日常开销,大部分余钱都存进了银行,“这主要是为了孩子将来上学。”

  他说,去年儿子考高中,由于数学比较吃力,考试前几个月,请了个家教,光补课费就花了2万多元。虽然补习的效果不见得好,但不补课,一定会后悔,“大家都在给孩子补课,总不能因为这些钱误了前程。”

  将来,孩子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大学毕业后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读书、就业、成家需要多少钱?如何让孩子未来的生活不比别人差?每想起这些,陈成总担心收入不够用,总想多干工作多攒钱。

  一旦认为未来生活有变数,现实中就总是小心翼翼。

  张平在北京一家出版社担任人文地理编辑,收入一般但最爱旅行,是圈内有名的“驴友”,曾先后去四川、西藏等多地自助旅游。2010年,女儿出生后,父母从江西老家赶过来,又是租房子,又是请保姆,手头一下子变得很紧张。

  张平说,去年父亲得了肺炎,引起哮喘,在北京住院花了1万多元。由于是异地医保,能否报销至今没有说法。如今,两岁半的女儿秋天就要上幼儿园,公立幼儿园收费少,但离家远,报名的人也挤破了头,很难上。家门口的民办幼儿园,赞助费就要3万元。

  两年多来,为了省钱,张平上班越来越多地弃驾车而乘公交:“自助旅行?想都不想了。现在就盼着单位涨工资。”

  当然,工资高不高、月薪够不够花,钱包里有多少钱才算鼓,要看生活在哪个城市,也要看每个人的消费要求。跟过去相比,现在人们生活普遍好了,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财富、机会,应当正确看待,不攀比、不追风。生活目标更合理,心态才能更平和,遇事才能更理性。

  让财富预期更稳定

  ●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不让“腰包”缩水,缓解中低收入者的焦虑

  财富焦虑,是消费时代催生的一种情绪失衡,也是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紧张。

  在转型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原先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被打破了,新的“安全网”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教育、医疗、养老的市场化改革在为人们增加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不确定性。一旦人们对未来生活少了底气,就会认为有了“钱”才有“前”(途),对“财富”的渴望和崇拜就与日俱增。

  让人们摆脱财富焦虑,应在提高工资水平上下功夫,也应在控物价、抑房价方面下狠力。

  “对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房子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去年,在北京工作两年多的吴诤,买了东四环外一套小户型二手房,“每月还上万元房贷,一下子抽干了我和女朋友两个人的工资。”

  吴诤说:“虽然也可以租房子住,但在四环边上,60平方米的小居室,一个月的房租得四五千元。与其把房租‘白白’交给房东,还不如咬牙把房子买下来。况且,将来结婚生子,60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够住,换来换去,也很麻烦。”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针对低收入群体,覆盖面有限,中等收入群体享受不到保障性住房等政策,成了“夹心层”。

  吴诤认为,让“夹心层”摆脱财富焦虑,就要做好“加减法”,不仅要建立工资正常增收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还要做好“减法”,政府创造条件减轻都市人的生活压力。比如,扩大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让更多年轻人享受到保障性住房的“阳光”,“一旦买房压力小了,财富焦虑就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

  从根本上讲,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增强公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是规避财富焦虑的根本举措。

  应当承认,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拼家世”、“拼关系”、“拼资源”……有人钻制度、法律的空子,一夜暴富;有人加班加点,早出晚归,却还是入不敷出。这样的情形,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情结。应加快建立真正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畅通向上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看得见未来,稳定生活预期。针对城乡中低收入人群,政府要切实加大在推进教育公平、深化医改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减轻人们的生活负担。同时,还要丰富理财品种,拓展理财空间,给老百姓投资创富的机会,增加财产性收入,不让手里的财富一再缩水。(记者 杜海涛)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