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资金空转愈演愈烈 央行按兵不动意在治本

2013年07月05日 09:59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中央金融新政的意图与指向

  金融新政面临挑战

  一周以来,整个中国金融界浸染在紧张揣测中,银行“钱荒”,股市“大跌”,民意忐忑,而央行不疾不徐,冷眼旁观,见招拆招。面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重大震荡,李克强总理带领的新政府究竟怎么想?

  应对举措

  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此语一锤定音,彻底浇灭了市场对央行“放水”的盼望。而央行也以坚持发行央票的实际行动,进一步表明了不放松的态度。

  总理主张

  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瑞士经济金融界人士午餐会上发表题为《携手迈向中瑞务实合作的新未来》的演讲,并表示坚定不移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

  6月8日,李克强表示,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建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严密防范风险。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排查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提高监管有效性,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央金融新政的意图与指向

  中国金融市场并不缺钱

  发端于5月下旬,在银行间市场持续近一个月的“钱荒”,吸引了各方的注意。从总量上看,中国金融市场并不缺钱。我国广义货币M2达104万亿元,居民储蓄即将突破百万亿元大关,截至5月底信贷贷出总额大约67万亿,整体上仍在安全系数范围以内,尚低于银监会规定的存贷比75%这一标准。

  为何出现钱荒呢,其症结就在于银行的搭配错误,或称之为短存长借。假定客户有一百万活期存款存在银行,结果银行把这一百万借给一个房地产公司,做两年的长期贷款,获利更高。但是由于是活期存款,就意味着客户可以随时到银行去取款,假如客户要取50万,银行就无法偿还。银行到同行去借钱,短期借款利息就会很高,这就是期限错配。在2013年6月20日,如果一家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借钱,1天的利率,按年折算将高达30%。

  在银行间市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一些金融机构逐渐发现,通过同业拆借往往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如3%)从其他金融机构快速获得大量资金,再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这些资金可以帮助其在其他市场(如影子银行)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往往10%以上甚至30%),只要合理安排好到期资金计划,通过循环往复的交易,就可以实现无风险地套取可观的利差。更重要的是,同业业务占用的银行资本金极少,在资本监管越来越严格的银行业,同业业务逐渐从不起眼的边缘业务发展成为诸多大中型银行的重点业务甚至是核心业务。

  银行体系的资金空转愈演愈烈

  之所以出现银行缺钱现象,核心问题是越来越多的资金在空转。贷款投放量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出现显著增长,但是经济增速却没有明显提升,体现出实体经济明显缺血的状况。这表明相当数量的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打转,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的有效循环。在金融体系的资金循环链条中:一些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的大企业,往往会将银行贷出的资金转向信托市场,以追求更高的回报,而信托资金在层层杠杆后又会大量进入到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这样的结果造成了资金价格越来越高,制造业领域的融资越来越困难。

  几年来中国经济始终处于一种流动性充裕的状态之下。然而与此同时,宏观数据中M2与GDP的比值却在不断扩大,这意味着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不断减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量的社会融资其实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钱荒”现象的本质,反映的是金融系统的功能错位:原本是从金融业到制造业的信贷业务循环,在通过一系列加杠杆的金融运作之后,变味为从金融业到金融业的资金业务循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变成了“钱生钱”的虚拟游戏;在银行体系到处蔓延的“钱荒”表象之下,实则是实体经济不断“失血”的恶性循环。

  央行按兵不动的治本意图

  与以往历次银行体系资金紧张所不同,本轮“钱荒”起始,央行并未急于注入流动性,而是暂时选择了“按兵不动”。

  央行不再优先考虑注资,其直接动因是倒逼商业银行转型,以提高其金融创新能力、改善金融服务、增强盈利能力,优化贷款方向、提高贷款效率等。有理由认为,央行恰好可以籍此推动市场充分利用好资金存量,推动不同银行间资金充分流动和利用,减少流动性,体现了中国金融业启动调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风险需要持续关注,要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治理“钱荒”是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阵痛,央行不会也没必要在当前情况下对商业银行施以援手。并且,作为一项金融市场的重大改革,央行对其后果也必然会考虑周详。一些商业银行都以为央行会像往常那样通过逆回购甚至下调准备金率放松货币,因而在资金原本很紧张的情况下,一些银行还在6月上旬进行了超规模信贷投放,结果导致头寸的明显减少,加剧了“钱荒”现象,其后果无疑应由这些银行自己买单。

  新一届政府的政策指向

  央行面对“钱荒”按兵不动的态度,最终指向的是银行间市场盛行的“资金空转”问题,反映了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政策意图。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新一届政府政策上的主动调控,而不是等到泡沫破裂后的被动调整,将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也有利于改变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占用太多资金,挤压实体经济的状况。事实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金融更有力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正是当前中央所提倡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三度提及要“激活货币信贷存量”,彰显停止扩张性政策、让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政策意图。

  后“钱荒”时代,政策指向将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对影子银行的治理。“影子银行”体系存在以下的金融结构脆弱性。杠杆比率高,正规银行体系受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准备金的约束,但影子银行体系并无此约束。期限错配严重,影子银行通过大量短期的融资工具来获取资金,支持中长期的融资项目,在负债和资产的期限匹配上有较为严重的错配,远过于银行类机构。影子银行体系是过去三五年快速发展起来的,风险控制能力弱,没有经历过系统性的压力测试,也缺乏透明度,没有最后贷款人安排。

  二是全面收紧地方政府融资口径。“钱荒”惩戒影子银行意在收紧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从而再度强化对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倾向的约束,可以认为,这是中央政府重塑地方政府治理结构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融资收紧后,投资增速将会有向下的压力,这在长期内符合经济效率,但在短期内会造成流动性收缩和经济增速下行的后果。

  三是强化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今后流动性风险评估在银行评估中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主动负债的局限性在此次“钱荒”中受到强约束,银行将重新明确“存款立行”的方针,预计未来拥有稳定存款来源的银行将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人民论坛 韩复龄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导)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