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应对群体逆反 应给民众更多的力量感和秩序感

2013年07月05日 09:59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步伐加快,贫富差距、阶层分化、利益博弈之下,焦躁、仇富、仇官、对立、恨世等各种消极社会心态随之产生。中国网民向苍井空致敬、对政府、官员的“老不信”等,纵观这些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共同之处在于,越是主流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和推行的政策法规越是会遭到大众的质疑和批判,这种质疑和批判之声往往会随着公众的情绪宣泄被进一步放大,从而加剧了“群体逆反心理”的形成。在这种消极社会心态的影响之下,人们可能会心理失衡、丧失理性思考,有时甚至会通过一些极端手段来谋求利益表达,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威胁。

  研究发现,逆反心理通常会出现在社会弱势群体中,因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对偏少,体验到的社会限制较多,因此更倾向于认为自我价值在主流价值中无法实现。逆反心理的产生可以看作个体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和心理调适的一种结果,他们通过对权威和主流的质疑和对抗,从而追寻自身的存在感、力量感和自身价值。尽管这种反抗有时是非理性的,甚至毫无道理可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给个体带来直接的收益,但仍然是个体在面临压力和困境时试图改变生存环境的一种重要选择方式。

  由于群体逆反心理同时兼具逆反心理和群体放大的两重特性,因而不仅会降低内群体成员的理性思考能力,导致其对客观形势和外群体成员的行动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还会使得外群体成员在某个群体的逆反心理和行为的压力之下,往往也很难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决策能力,从而导致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那么,形成群体逆反心理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心理学相关研究发现,个体在面临社会变革压力时,缺乏掌控感是影响社会成员心理平衡的首要因素。尤其是拥有社会资源相对较少的低阶层社会成员,这种影响极为显著。对生活的控制感是个体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个体通过拥有控制感来获得到世界的秩序感,并且抵御随机事件所带来的心理不适应感。在控制感被剥夺的情况下,个体会更多地使用整体性思维而不是分析性思维来思考问题,而分析性思维恰恰反映的是个体的逻辑推理能力,更多的和理性思考相关。

  另外,控制感降低还会导致个体的敌对心理加强,更容易相信外群体成员有阴谋并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危害。另一方面,当个体感知到控制感下降时,会对外界生活环境秩序的要求升高。研究发现,个体对政府能够很好处理政务、改善社会环境的信念能够缓解低控制感带来的种种不适应心理;相反,认为政府执政能力较低、社会秩序较为混乱的个体则会加剧因控制感下降而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这表明,在个体控制感缺失的状态之下,政府和外在环境秩序如果不能提供一种补偿的机制,那么事态将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个体累积的负面情绪最终也将以冲突和对抗的形式爆发出来。

  与此同时,群体边界通透性也是影响群体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群体边界通透性是指个体通过努力进入其他群体的可能性,其代表着不同群体之间资源和信息流动的程度。群体之间边界通透性较差会使得社会资源分配和信息传递透明度在不同群体中出现巨大差异,导致同一个群体内的成员相互认同感加强、而对外群体的态度和情绪则转为消极和抵触。这种群体内外认同的差异常常会诱发群体性逆反心理的出现。

  在社会变革、压力加剧的今天,如何有效应对群体逆反心理直接关系到健康社会心态的形成,同时关乎到社会的进步和稳定。群体逆反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感知到压力和威胁的情境下所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其内在核心是通过对权威或者外群体成员的反抗,从而体会到力量感和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后的安心感。个体控制感、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秩序以及不同群体之间边界通透性是影响群体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因此,提升个体控制感、加强群体边界通透性;转变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和家长形象;显示灵活高效的执政能力,给民众以更多的力量感和秩序感;公正开放的信息传递等,是政府应对群体逆反心理的重要举措。

  (作者张建新 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郭昫澄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