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禁止儿童乞讨应成制度共识

2013年07月05日 15:43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7月2日下午,微博上一幅小女孩赤身躺在南京马路边的照片,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而在此前,曾有两位市民就此事报过警。可是,警察来了却表示“无能为力”。3日上午,自称孩子父亲的男子面对市民指责以及救助站社工的询问,不作任何解释,只是不断重复着“这是我的孩子,我不需要救助”。(7月4日《现代快报》)

  近一段时间,有关儿童权益保护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南京“饿死女童案”,还是河南“饥饿女童案”等,都折射出部分特殊群体内的孩子生存境遇堪忧的状况,也反映出儿童权利救济与救助制度的缺失。此番,南京街头再现的赤身乞讨女童,再次为这些缺失提供了样本式的注解。

  诚然,类似的话题一再闯入公众视野,多谈似乎已了无新意。但是,类似儿童乞讨的个案,不断翻新花样冲击着人们的情感和社会伦理,却也不能不引起重视。儿童的乞讨,对孩子的身心摧残更严重,相对于家庭暴力或者疏于监管,有更强的恶意性。比如,此个案的“父亲”,事实上把孩子当成了乞讨谋利的工具,并为了契合公众怜悯的心理,把孩子整得越惨,越让人同情,获得的施舍就越多。让孩子光着身子乞讨,充斥着邪恶的故意,属于刻意虐待。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拐卖儿童,故意致残控制乞讨。由于乞讨有着直接的牟利冲动,加之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本能地拒绝救助,使得管理起来更加困难。

  在儿童乞讨中,除了极少数流浪儿童之外,绝大部分都成了工具,被一些人贪婪地利用着,博取公众的同情。譬如,个案里一位市民说:“他说是父亲就是父亲了?要不是有个孩子在身边,谁会给他钱,他身强力壮的,干什么不好,竟然带个孩子要饭,真是丢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市民错位的爱心,为儿童乞讨留出深厚的生存土壤。

  儿童乞讨的特殊性,决定了保护乞讨儿童的权益,需要更多的强制制度设计。除了普遍适用监护权剥夺、虐待伤害的惩处之外,坚壁清野,铲除儿童乞讨的环境土壤或许更实际更管用。试想,法规上不准儿童乞讨和讨不到钱,谁会带着孩子在街头自讨苦吃呢?

  禁止儿童乞讨应成制度共识。一方面,明细和完善保护法规,儿童乞讨强制收留,纳入救助渠道;对带着儿童乞讨的父母或者控制儿童乞讨者,给予必要的劝诫、处罚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引导城市流浪儿童救助的民间公益建设,让市民有序参与救助,发现成人带儿童乞讨者应及时报警或送往救助站,同时,鼓励市民把爱心慈善汇聚到公共渠道中,给予流浪和乞讨儿童有效的帮助,避免同情怜悯的善良被利用和恶意消费。□木须虫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